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临界静不稳定
1)  critically unstable
临界静不稳定
2)  force ofwhist force stability
静力稳定临界力
3)  Subcritical instability
亚临界不稳定
1.
A two layer quasi geostrophic model forced by surface friction and radiative relaxation is used to study numerically the phenomenon of subcritical instability in baroclinic atmosphere.
利用一个由表面摩擦和辐射张弛强迫驱动的斜压准地转两层模式作数值试验 ,来研究斜压大气中的亚临界不稳定现象。
4)  critical stability
临界稳定
1.
It shows the limited solution to the state equation in critically stable equilibrium as well as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ritical stability called the constant general population.
本文建立了一种按年龄分组的单种群收获模型 ,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稳定性 ,并得到了该模型临界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还得到了在临界稳定平衡中的极限状态解及临界稳定的生物学意
5)  subcritic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亚临界对称不稳定
1.
Results show that:(1)The rainstorm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nonlinear subcritic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might be the main mechanism.
对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淮河流域、安徽中北部的降水过程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7月6日08时—7日20时安徽中部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降水过程可分为2大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该时段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机制;(2)u和v两分量扰动增强均超前于暴雨的增强,并对强暴雨的发生有指示作用;非地转作用达最强和冷暖空气达最强分别对强暴雨发生也有12或24 h的指示作用;(3)得到降水强度、高低空急流及其扰动风场这5者极大值的时空配置;(4)得到暴雨前期,高低层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时空配置特征。
2.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is precipita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and the nonlinear subcritic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is the main mechanism;(2)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urbance wind which can often be found before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对1998年7月20日00时—8月1日12时这段梅雨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MM5V3中尺度模式作梅雨暴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本次梅雨暴雨分为3大段过程,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3段梅雨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2)扰动风场增长与降水增长关系密切,扰动风场的增长会超前于降水的增长,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可能使降水增强;(3)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高层200hPa,中层500hPa也有发生。
6)  baroclinic subcritical instability
斜压亚临界不稳定
1.
First using analytical method, we obtained the nonlinear baroclinic subcritical instability criterion and symmetric subcritical instability criterion.
本文利用解析方法导得了大气中非线性斜压亚临界稳定性判据和对称亚临界稳定性判据;并分别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斜压亚临界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及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在一场暴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产生暴雨的新的物理机制。
补充资料:大气静力稳定度
      表示大气层结特性对气块铅直位移影响的趋势和程度,又称大气层结稳定度和大气铅直稳定度。所谓大气层结,是指大气温度和湿度在铅直方向的分布。若周围大气温度和湿度的铅直分布,具有使受扰气块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则称大气是静力稳定的;若使受扰气块有继续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则称大气是静力不稳定的;若受扰气块既无回到原来位置又无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而是随遇而安,则称大气为中性稳定的。静力稳定度的特点,取决于气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也依赖于周围大气温度的铅直分布。假设处于平衡状态下的一块干空气,它的温度、压力和密度与周围大气相同,当它受到某种冲击作用而作铅直运动时,不与周围大气混和,又不干扰周围大气,且在运动过程中和周围大气的气压处处相等。当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时,因绝热膨胀,气块温度下降,每上升单位高度温度下降的值通常称为气块的干绝热递减率或干绝热直减率,记为Γd。它近似为每100米高度温度下降1℃。就气块周围的大气而言,其温度通常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若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则这种铅直分布称为逆温,具有逆温层结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每增加一个单位高度,温度下降的值称为大气的温度递减率或气温递减率、气温直减率、温度直减率,记为Γ 。它的大小因时因地而异,但就平均而言,大约为每100米高度温度下降0.65℃。由于Γ和Γo的大小不同,上升的气块达到某高度时同周围大气的温度便有了差异,于是对气块便有了净阿基米德浮力,在此力作用下,气块就具有继续离开或者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当Γ >Γd时:气块上升,则其温度大于周围大气的温度;下降,则其温度小于周围大气的温度,即气块具有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这时,大气为不稳定的。当 Γ =Γd时:气块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其温度始终与周围大气温度相同,即气块随遇而安,这时,大气为中性的。当Γ <Γd时:气块上升,则其温度小于周围大气的温度;下降,则其温度大于周围大气的温度,即气块具有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这时,大气为稳定的。当气块经过某一特定过程而达到饱和的高度(即凝结高度)后,则由于潜热的释放使气块得到热量,这时,气块每上升一个单位高度其温度下降的值称为湿绝热递减率或湿绝热直减率,记为Γs,它小于Γd,且因气压和气温的不同而异。在实际大气中,如果Γ >Γd,则周围无论是干空气还是饱和湿空气,都是不稳定的,称为绝对不稳定;同理,如果 Γ <Γs,大气总是稳定的,称为绝对稳定;若ΓsΓ<Γd,则对干空气来说,大气是稳定的,但对饱和湿空气来说大气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称为条件不稳定。当气块只有上升到某一临界高度后才呈现不稳定的大气,称为潜在不稳定。
  
  处于静力稳定状态的大气,若将该大气的气柱一直抬升到完全饱和时就呈现静力不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位势不稳定。在美国,此状态也称为对流不稳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