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讨论法
1)  Discussion Method
讨论法
1.
The Synthetical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Method and Training Method---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讨论法与训练法的综合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
2.
By discussion method, students interests in chemistry have been aroused.
讨论法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
Tak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example, Discussion method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it can inspir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self-study.
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例,在中学语文教学广泛采用的方法当中,讨论法的使用对教师是最具挑战性的,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最具实效的。
2)  discussing method
讨论法
1.
263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dicated that the discuss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by powerpoint is the most approvable.
在河南大学药学院不同专业的本科及大专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进行了讨论法尝试,26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利用幻灯讲授结合讨论法是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主题导入、课堂举例及课后总结等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扩大知识面及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等,故利用幻灯结合讨论法可以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推广。
3)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讨论法
1.
The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mathematics modeling training;
讨论法在数学建模培训中的应用
2.
Based on the law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iver developing,and the basic mission of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we must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必须加强讨论法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4)  discussion [英][dɪ'skʌʃn]  [美][dɪ'skʌʃən]
讨论法
1.
In discussion,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s much as possible,so a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讨论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复合性交互活动,学生通过多方位参与课堂活动,快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5)  group discussion
小组讨论法
1.
This paper advocates a new approach in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group discussion approach.
从听力的特点要求出发,结合讨论法的原理,阐述了在听力课堂中应用小组讨论法的方法和作用,为改善听力课堂教学,提高听力效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6)  classified discussion
分类讨论法
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formula and classified discussion in Japanese teaching;
日语教学中公式法与分类讨论法的应用
补充资料:"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的讨论
      中国学术界围绕着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性质问题展开的讨论。 1956年 8月至 1956年底,在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大公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新建设》等报刊相继发表了讨论的文章,《大公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哲学研究》编辑部就这一问题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了《中国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性质问题讨论专辑》一书。
  
  讨论的意见基本上有 3种:①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本家虽然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但还领取定息,这只是剥削的程度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剥削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还继续剥削工人,因此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仍然是对抗性的。
  
  ② 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的性质并不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行为已经宣告结束,对抗性矛盾丧失了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转化为非对抗性了。其中有的人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矛盾的性质就转化为非对抗性的了,因为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继续同工人阶级保持联盟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性质也不可能是对抗的;较多的人则认为矛盾的性质是从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转化为非对抗性的。
  
  ③ 认为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性质始终具有两重性,矛盾的两重性随着历史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历史上看,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始终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也长期存在着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统一战线的关系。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获得基本上的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处于绝对优势。
  
  这次讨论还广泛地涉及了中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的斗争形式,阶级的对抗和对抗的消灭,矛盾的两重性,矛盾的转化等许多问题。
  
  1957年 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性质,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后还具有两面性,他说:"一方面,资产阶级分子已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另一方面,他们现在还在公私合营的企业中拿定息,这就是说,他们的剥削根子还没有脱离。他们同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还有一个不小的距离。怎么能说已经没有了两面性呢?"正确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科学地认识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的基本依据。
  
  这次讨论密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于深入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有意义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