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山东龙山
1)  Longshan of Shandong
山东龙山
2)  Lonkou in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龙口
3)  Shandong Longshan culture
山东龙山文化
4)  Qinglongshan in Donghai
东海青龙山
1.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open and dehydration melting experiment on the solid pargonite-bearing quartz-eclogite from Qinglongshan in Donghai,Jiangsu Province.
选取江苏省东海青龙山含钠云母的石英榴辉岩块状样品,在0。
5)  H.dongxingensis
东兴山龙眼
1.
Two new taxa of Proteaceae from southern China: Helieia yangchunensis and H.
作者在编写《FloraofChina》的山龙眼科植物时,发现华南地区的山龙眼属植物中有2个新种;它们是生长于广东阳春县西南部的阳春山龙眼和生长于广西十万大山的东兴山龙眼;现予报道。
6)  Longshan
龙山
1.
Characteristics and Floatability of Longshan fuel coal in southwest Guizhou province;
龙山燃煤煤质特征及原煤可选性研究
2.
A Study of Graves of Yangshao and Longshan Cultures in Luoyang;
洛阳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墓葬研究
3.
On the Moving of the Capital to Longshan by Gou Jian, King of Yue State;
越王勾践迁都绍兴龙山述议
补充资料:山东龙山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又名典型龙山文化。50年代后半期由统称的龙山文化中区分出来予以命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东部和江苏省的淮北地区。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它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独特的成就。目前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山东章丘县城子崖、潍坊姚官庄、潍县鲁家口、胶县三里河、日照两城镇和东海峪、诸城呈子、泗水尹家城和江苏徐州高皇庙等。
  
  文化特征与分期 山东龙山文化以黑色陶器群为显著特征。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壁薄而均匀,造型规整(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器表多素面磨光,常见纹饰有划纹、弦纹、竹节纹、镂孔,并盛行盲鼻、乳钉等附饰,篮纹少见。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比较发达,但未见斝、鬲,一种假圈足状的内凹小平底器也颇具特色。典型的器物有袋足鬶、盉、甗、罐形鼎、盆形鼎、三足盘、高圈足豆、折腹盆、罐形杯、筒形杯、蛋壳高柄杯、折肩罍、大口深腹瓮等。其中,鬶、盉类为黄色或白色的薄胎细砂质陶,也有的是白衣红陶,无论陶质和器形,均异常突出。大量使用陶鼎,罐形鼎多为砂质,鼎足多作铲式,盆形鼎多为泥质,鼎足多作"鬼脸"式(又称鸟首式)。特别是高颈陶鬶(见彩图)和鬼脸式足的鼎,特征鲜明,并给相邻地区以强烈影响。在山东龙山文化分布区的偏西部分,即鲁中南丘陵与鲁西平原接壤的狭长地带,文化面貌稍有不同。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这里的灰陶比例略高于东部地区,出现了少量带绳纹、方格纹的大口深腹罐,陶鬶多为子母口短颈大袋足,罐形鼎的鼎足多作侧三角式,大口深腹瓮多为灰陶并常在器腹上安有宽横把手或拍饰篮纹,筒形杯数量较罐形杯为多。还发现过有灼的卜骨。这种地区性的变异,应是在与河南龙山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根据东海峪、三里河、呈子的地层和器物形制的演变,目前把山东龙山文化初步分为3期:①早期。灰陶较黑陶为多。典型器物有大口深腹小平底罐,大口深腹罐形扁凿足鼎,颈腹分明的小袋足鬶,斜直壁三环足盘,还有保留着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敞口浅盘豆、觯形壶等。②中期。黑陶比例增加,约占半数。典型器物有粗颈、颈腹不甚分明的陶鬶,梯形堆纹足的盆形鼎,折腹式三足盘,宽折沿、粗柄包住杯身下半部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以及新出现的陶甗等。③晚期。黑陶占绝对优势。器类、器形复杂多样。典型器物有"冲天流"粗高颈的陶鬶,盘口"杯胆"式(杯身全部套进杯柄内)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卷沿深盘高圈足豆,带盖多耳罍,鬼脸式足的盆形鼎,折腹的盆、碗、盘,各式的带耳杯,以及精巧小型的陶盒、盂、皿、匙等。
  
  社会经济 山东龙山文化的社会经济,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及渔猎,并经营各种原始手工业。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扁平穿孔石铲、蚌铲、骨铲、双孔半月形或长方形石刀、蚌刀、石镰、带齿蚌镰等,用于翻土和收割的工具种类比较多样。以种植粟类旱地作物为主,如在栖霞杨家圈遗址的窖穴里就发现有粟的遗存。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尤以羊的饲养比大汶口文化有明显的发展。辅助性的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重,发现有石镞、骨镞、蚌镞、陶镞、骨鱼镖和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其中石镞较多,有不少为磨制断面呈菱形的圆铤镞,还发现了少量以细石器工艺制作的燧石镞。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
  
  制玉工艺比较突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精美玉器,如扁平穿孔玉铲,阴刻兽面纹玉锛,三牙璧及鸟形、鸟头形等各种玉饰。这些贵重玉器表明当时制玉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说明玉质礼器的生产已专业化。制陶业也十分发达,所生产的器类繁多,器形规整精巧。除突出地存在以鬶为代表的少量白陶外,大量的是磨光发亮的黑陶。其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有的器壁仅厚0.5毫米,还加以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纹,制作工艺达到了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无疑是由专业陶工制作的(见彩图)。有些黑陶器上刻划复杂的云雷纹、兽面纹等纹样。这类精致的陶器绝非日常用具,它们与贵重玉器一样,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都是在社会上产生阶级分化后为适应某种特殊需要而生产出来的。  金属冶铸业是当时的一项新兴手工业。栖霞杨家圈发现 1件残铜锥,同时出土不少铜炼渣和孔雀石一类的炼铜原料。三里河遗址出土 2件铜锥,经鉴定,系铸造而成的黄铜制品,平均含锌量23%左右,此外还有少量锡、铅、硫、铁、硅等杂质。有人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及当地的资源条件,并通过模拟实验,认为可能是用富含铜锌的氧化共生矿在木炭燃烧的还原气氛下合成的。但也有人认为黄铜问世很晚,三里河的黄铜不应肯定为山东龙山文化的遗物。
  
  建筑遗迹 山东龙山文化的遗址多分布在丘陵地带地势高亢的河旁台地上。在城子崖遗址的周围,发现有南北约450米、东西约390米的版筑夯土围墙,应是重要聚居地的防御性设施。也有人对其时代提出怀疑,认为尚不能完全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遗迹。
  
  住房有长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圆形地面式和夯土台基地面式 3种。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基仅在尹家城发现1座。圆形半地穴式房基在呈子发现2座。圆形地面房子在鲁家口发现10多座。有的先挖槽筑基,再建墙体,墙体、居住面都以姜石和泥土混合后反复砸实。室内还有灶坑。夯土台基地面式房子见于东海峪遗址,共 9座,房子近方形,结构基本相同。台基系分层夯实,在台基上直接起墙或先挖槽筑基再建土墙,墙外有护坡,以加固墙体并利于散水。居住面亦经层层砸实,有的室内有烧土面,应为灶址。夯土台基地面房屋的出现,为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内容。此外,各遗址都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窖穴,多为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有的经过特别加工,坑底部有圆形的二层台。
  
  
  墓地与葬俗 许多遗址中有墓群,应是氏族公共墓地。已发掘的墓葬约有 300多座。同一墓地上的墓葬方向一致,但各墓地之间则不尽相同,如两城镇遗址的向东稍偏南,东海峪墓向西南,三里河墓向西稍偏北,姚官庄遗址的向北稍偏东,呈子则以东南向的居多,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在三里河、呈子等地发现有木椁痕迹,东海峪则有石椁,均为单人葬,流行仰身直肢葬式,个别为屈肢和俯身二次葬。儿童与成人葬法相同。半数以上的墓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一般也数量不多。少数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如三里河2124号墓,随葬有贵重的蛋壳高柄陶杯4件、鬶和三足盘各3件,以及其他陶器、工具、兽骨等20多件。呈子33号墓,随葬精致陶器18件、獐牙 1件、猪下颌骨13件。在尹家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山东龙山文化迄今规模最大的墓,东西5.5米,南北4.3米,有棺有椁,随葬有精致的成组陶器,如白陶带盖鬶、磨光黑陶带盖鼎、盆、壶、甗等,还随葬了20余块狗的下颌骨,以及估计为礼器残件的遗物,如鳄鱼鳞板及陶质小部件。墓主人为二次葬,墓室内还有 3个人头及少量的肢骨、脊椎骨等。
  
  在部分墓葬中,死者手持獐牙或随葬猪、狗的下颌骨,三里河墓葬人骨中发现有少数枕骨人工变形和拔除门齿的现象(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这些都是从大汶口文化继承来的习俗。在三里河墓地上还发现两处可能与葬仪有关的遗迹。一处是由大小相若的河卵石铺成的长方形石面,长0.9米、宽0.6米;在石面西南约 1米处还有用黑陶片铺成的平面,上置完整的狗骨架 1具。另一处是用河卵石铺底的圆坑。呈子墓地也发现有用陶片铺底的圆坑遗迹。
  
  社会性质的探讨 山东龙山文化在其分布区内文化面貌相当一致,从渤海海峡的岛屿到苏北、鲁中南地区,各地都出土有精致的蛋壳高柄杯及其他薄胎磨光黑陶器,造型及制法十分接近,反映出社会经济的活跃和产品交换的发达。制陶业、制玉业的成就,以及冶铜术的出现,可能已超出了通常原始经济所能达到的水平。尹家城大墓与一般墓葬之间所表现的贫富的悬殊与贵贱的对立,城子崖那种防御型围墙设施,也都可能说明山东龙山文化已进入阶级社会。但上述论点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实,目前一般学者仍把山东龙山文化视为原始社会晚期的遗存。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山东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大体相同的分布范围,在三里河、东海峪等处存在前者叠压后者的地层证据,从两者的器类、器形以及一些文化习俗、葬俗上,都可看到连续发展的脉络。两者是山东、苏北地区前后相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史前文化遗存。
  
  山东龙山文化的后续是岳石文化。该文化是1960年于山东省平度县东岳石村遗址发现的,曾被认为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遗存,70年代经研究提出可定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分布范围与山东龙山文化大体相同。泗水尹家城、长岛砣矶大口的地层关系表明,它晚于山东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为前1900~前1600年间。岳石文化以泥质黑皮灰胎陶为显著特色,胎厚,多素面磨光,盛行装饰凸棱,并有彩绘。砂质陶多饰附加泥条,其上再施以划纹或圆圈纹等。典型器物有尊形器、簋、三足皿、三足罐、敞口深腹盆、高裆大袋足甗、舟形器、瓮、蘑菇钮器盖等。岳石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牟平照格庄遗址出土了青铜锥,在泗水尹家城遗址发现了青铜镞。岳石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在文化因素上尚不能紧相衔接,有待于新资料的充实和进一步研究。
  
  山东龙山文化与西邻的河南龙山文化有密切的交往。河南地区发现的陶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都显示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如方格纹、绳纹等装饰纹样,也为相邻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山东龙山文化与南方的良渚文化关系也很密切,如都以外表光亮的黑陶为主要陶系,陶鬶、贯耳壶、带流杯、罐等的造型都很接近。
  
  

参考书目
   梁思永: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龙山文化,《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11期。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