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
1)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
2)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
3)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AV)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
4)  chicken anemia virus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1.
Expression and antigenic analysis of chicken anemia virus vp1 genes;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2.
Expression of VP1 and VP2 genes of chicken anemia virus by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s;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VP2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3.
The chicken anemia virus(CAV)was detected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assay using the 0 85 kb PCR products labeled with Digoxigenin as probes.
利用地高辛标记的085 kb 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 C A V) 核酸探针, 对江苏某地区疑为 C A V 的15~30日龄病鸡的肝 D N A 样品进行斑点杂交。
5)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1.
Expression of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 VP2 gene in eukaryotic cells and its role in cell proliferation;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2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宿主细胞增殖的影响
2.
Pr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VP2 protein;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3.
Expression of 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vp3 gene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analysis of immunological activity;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3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学活性分析
6)  CAV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1.
High virulent CAV C364 strain and low virulent CAV C545 strain were inoculated respectively in 1-day chickens with negative CAV antibody.
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强毒株C364和弱毒株C545分别接种1日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抗体阴性的健康雏鸡,于接种后第7天和14天每组抽查3只测定血球压积值,并在接种后第1、3、5、7、10和14天各组分别宰杀3只雏鸡,取胸腺、肝脏和骨髓组织,用竞争性PCR测定其病毒含量。
2.
58 kb) of the chicken aneamia virus (CAV) DNA were amplified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应用能特异性扩增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C A V) 058 kb D N A 的已知引物,对江苏某地区疑为 C A V感染的 15~30 日龄病鸡的肝 D N A 样品进行了 P C R 扩增。
补充资料:马传染性贫血病
      简称马传贫(EIA),由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弱、贫血、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本病于1843年首先在法国发现,直至1904年才由法国兽医师瓦勒和卡雷证实是由病毒引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广泛传播,现几乎遍及全世界,对养马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中国于1955年证实有此病。仅能感染马属动物(马、骡、驴)。在自然条件下,以马的易感性最高,骡、驴次之。此外也曾有几例人感染此病的报道。发烧期的病马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血液和脏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含有大量病毒,常随同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而散播。慢性病马能长期甚至终身带毒。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的叮咬,也可由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和诊疗器械等散播,微量病毒就能在易感动物中引起感染。经消化道的传染也有发生。根据临诊表现,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4种病型,除有主要症状如发烧、贫血、黄疸、出血、心机能紊乱外,血液学的变化也很突出,如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白细胞数常减少和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等。尸体剖检时,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而亚急性和慢性型则主要表现贫血性和增生性变化。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于1961年最先由日本的小林和夫在马白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物中培养成功。1966年日本兽医微生物学家甲野雄次和小林和夫利用马白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成功地进行了阳性率达93.4%的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的持续期为30天左右。后中国也研究成功,可持续6~7个月或更长。1970年美国兽医微生物学家L.科金斯和诺克罗斯研制成功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出率更高(可达95%以上),特异性更强,操作更简便,又易于推广应用,中国已将其列为马传贫特异诊断方法之一。此外,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和中和试验也可作马传贫的辅助诊断试验,必要时还可进行生物学试验(接种健康驹)。需要与本病鉴别诊断的有马梨形虫病、马锥虫病、鼻疽、腺疫、马钩端螺旋体病和马营养性贫血病等。在预防方面,1970年甲野雄次等报道用高代次马白细胞传代毒育成弱毒株(V-26);1973年法国发表 β-丙内酯灭活马传贫疫苗的报告,但均未用于生产实践。中国于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经大规模野外接种试验,均取得较好效果。除加强检疫和免疫预防措施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