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燕山八景
1)  Yanshan eight sceneries
燕山八景
1.
Yanshan eight sceneries” is the general designation of eight scenic spots of Beijing.
燕山八景是北京的八处风景名胜的统称。
2)  Verifying on the Beginning of Yanshan Eight Sceneries
燕山八景起始考
3)  the Eight Scenes in Ancient Yanjing
燕京八景
1.
As for the Qionghua Island in the Eight Scenes in Ancient Yanjing,there had been two such places.
古燕京八景中的琼华岛,在北京有两个。
4)  The Eight Scenes of Ge Hong Mountain
葛洪山八景图
5)  Yanshan
燕山
1.
The characters of fluid inclusions of gold deposits in Yanshan region;
燕山地区金矿床包裹体成分特征
2.
Types and regional metallogenic characters of gold deposits in Yanshan district;
燕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区域成矿特征
3.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utrient Quality in Yanshan Chestnuts;
燕山板栗营养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6)  Yanshan Mountains
燕山
1.
Deep-seated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of Yanshan Mountains.;
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深部制约因素
2.
Genetic types of basal conglomerate of the Changzhougou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sector of the Yanshan Mountains;
燕山中段常州沟组底砾岩的成因类型
补充资料:燕山八景

关于燕山八景的起始年代有两说:通常的说法是明昌遗事说。始见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翰林学士胡广的《北京八景图诗序》文中说:“地志载明昌遗事有燕山八景,前代士大夫间尝赋咏,往往见于简册。”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自1190~1195年。此说提出是在这个年号220年以后,其间经过由金到元、再由元到明两次改朝换代。

还有就是中统以后说。始见于元代文人陈栎的《燕山八景赋考评》。陈栎生于南宋,卒于元。此文写于1295~1327年之间,文中说:“燕山八景之名其昉于何时何人乎?以琼岛、太液二名观之,想起于中统以后。”此说比明昌遗事说早约一百年,而且是当代人说当代事。

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德路总管、南宋降元文人方回人觐大都,南归后做诗说:“重行易水三关路,为欠燕山八景诗。”可能当时确实还没有八景的说法,或许是方回在大都没有听到这种说法,为补上燕山八景诗,就必须“重行易水三关路”。这是与燕山八景有关的年代最早的一则史料。

最早的赋咏八景的诗是陈孚的《咏神京八景》(一做《咏神州八景》),作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这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居庸叠翠、卢沟晓月、西山晴雪、蓟门飞雨、玉泉垂虹和金台夕照。陈孚字刚中,是浙江临海人。元初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转报朝廷,代理上蔡书院山长,考满选谒京师。《咏神京八景》就是陈孚在大都时所作。

最早的曲是冯子振的《鹦鹉曲·燕南八景》:“卢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作于大德六年(1302年)。

成书于大德七年(1303年)的官修地理总志《大元大一统志》始列燕山八景之名。这八景是:琼岛春阴、太液秋风、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和道陵夕照。

元代的八景有三说,方志中有道陵没有金台,诗词中有金台没有道陵,冯子振的曲中兼有道陵、金台而没有琼岛。共涉及琼岛、太液、居庸、玉泉、蓟门、西山、卢沟、道陵、金台等九个景点。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当年明朝军队攻入大都城,改大都为北平府。后来朱元璋封其四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朱元璋死后,皇孙建文帝继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府为北京,北京的名称从这时开始,到今年刚好是600年。不过当时仍然是以南京为首都,北京称为行在,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正式迁都北京。明成祖夺取皇位以后,为巩固北方边防,曾五次亲自率兵出塞北征。永乐十二年(1414年)跟随明成祖第二次北征来到北京的翰林邹缉、胡广、杨荣等13人倡和《北京八景》,所唱和的八景是琼岛春云、太液晴波、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蓟门烟树、西山霁雪、卢沟晓月和金台夕照,做诗112首。参与唱和的画家王绂绘《北京八景图》,连同诸诗装裱成卷。当时明成祖正在积极筹备迁都,唱和北京八景正是这些深受赏识的文臣为迁都所做的舆论准备。

此后,清乾隆帝两次作《燕山八景诗》,沿袭了元代的琼岛春阴、太液秋风、居庸叠翠、卢沟晓月、金台夕照五景和明代的 蓟门烟树一景,改玉泉垂虹为玉泉趵突、西山霁雪为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御书八景碑亭,分别树在北海琼华岛

东坡、中海水云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德胜门外元土城遗址、卢沟桥东桥头、居庸关、朝阳门外苗家地等八处,成为见称于今的燕京八景。

关于八景的总称,元代有燕山八景、神京八景(神州八景)、燕南八景,明代有北京八景、京师八景、燕台八景、京畿八景,清代有燕京八景、金台八景、京都八景,民国年间有旧京八景,还有一个朝代未详的燕地八景。其中燕山八景出现最早,使用时 间最长;而燕京八景流传最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