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
1)  Chinese wheat mini-core collections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
1.
The 200 Chinese wheat mini-core collections had been screened to analysis its distritution of Glu-A3 alleles by using 7 allele-specific PCR markers.
本研究利用7对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等位基因的特异引物标记,对200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Glu-A3位点的分布状况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微核心种质中以c、a、d三个等位亚基的品种数目为多,近一半的品种含Glu-A3c,1/4的品种含Glu-A3a,14。
2)  Wheat mini-core collection
小麦微核心种质
3)  Chinese core collections
中国核心小麦品种
4)  micro-core collections
微核心种质
1.
Properties of 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in micro-core collections from Chinese wheat varieties;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溶剂保持力特性分析
5)  nucleo cytoplasmic hybrid wheat
核质杂种小麦
1.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variation of kernel shape among 13 nucleo cytoplasmic hybrid wheat and between hybrid and its nuclear donor.
研究了13种核质杂种小麦之间及其与相应的核供体间子粒形态的变异。
6)  Mini core collection
微型核心种质
1.
Mini core collection is a representational concentrate population of Chinese 23000 soybean germ plasm.
微型核心种质是我国23000多份栽培大豆的代表性浓缩群体。
补充资料:中国小麦栽培史
      考古发掘表明,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见彩图);甘肃民乐县六坝乡西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也近4000年。安徽省亳县钓鱼台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则表明西周时小麦栽培已传播到淮北平原。
  
  
  甲骨文中有侱(来)和(麦)两个字,为麦的初文。《诗经》中""(来)和"麦"并用,还有"来"(小麦)、"牟"(大麦)之分。以后"来"转为来去之来,单用麦字。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表明已经有"宿麦"(冬麦)和"旋麦"(春麦)之别。古籍中单称的麦字,多指小麦。以后随着大麦、燕麦等的推广,才用小麦以与其他麦类相区别。
  
  发展过程  从《诗经》反映麦作生产的诗歌中,可知公元前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各地(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已有小麦栽培。春秋战国时,栽培地区继续扩大。据《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种麦范围除黄淮流域外,已及内蒙古南部。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小麦栽培的发展。江南的小麦栽培,较早见于东汉袁康《越绝书》的记载。《晋书·五行志》中反映元帝大兴二年(319)吴郡、吴兴、东阳禾麦无收,造成饥荒,说明4世纪初江苏、浙江一带小麦生产已有较大发展。其后由于中原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特别是南宋初期江南麦的需要量激增、麦价大涨等原因,更刺激了小麦生产。西南地区种植小麦的早期记载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到明代,麦类种植几乎遍及全国,其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已仅次于水稻,但全国分布不平衡。据《天工开物》记载:在北方"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栽培技术  北方小麦古代主要是通过多耕多耙和深耕细耙来防旱保墒,消灭杂草、害虫。西汉时关中干旱地区夏季休闲的秋种麦地,多在5~6月耕地蓄水保墒,通过较长时间的晒垡,促使熟化,耕后注重多耙摩平。在南方,南宋后随着稻麦两熟制的推广,稻茬麦田的耕地技术不断提高,《陈旉农书》中就有关于早稻收后耕地、施肥而后种豆麦蔬菇的论述。与北方重视蓄水保墒相反,排水是南方稻麦两熟制中种麦的关键问题。元代《王祯农书》和明代《农政全书》都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收稻后作垄开沟、以利田间排水的技术,指出要做到垄凸起如龟背、雨后沟无积水,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在小麦播种方面,东汉《四民月令》提出,在田块肥力高低不同时应先种薄田、后种肥田。北魏《齐民要术》更明确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主张视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播种期。中国古代还有耧犁、下粪耧种和砘车的发明,对促进小麦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又据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在江南地区为争取稻茬麦田适时播种,创造了小麦浸种催芽和育苗移栽两种技术。清代还创造了迟播早熟的"九麦法"(即春化处理),解决了北方秋季遭灾后的迟播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