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经济周期分析
1)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经济周期分析
2)  Analysis of China s Economic Cycle
中国经济周期分析
3)  business cycle
经济周期
1.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Asymmetry and Persistence of Chinese Business Cycle;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
2.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Business Cycle and Volatility of Security Markets in China Based on Bivariate SWARCH Model;
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波动关联性——基于向量SWARCH模型的新证据
3.
The Welfare Cost of China s Business Cycles:1978~2004;
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1978~2004
4)  economic cycle
经济周期
1.
Fluctu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cycle Inspiration to China;
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给我国的启示
2.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Economic Cycle;
经济周期的热力学方法分析
3.
On Contributing Factor and its Estim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Cycle;
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测度研究
5)  economy cycle
经济周期
1.
Forecast of long-term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economy cycle
考虑经济周期影响的中长期电力需求分析与预测
2.
By using an econometric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njunction effect between cross-national M&A and economy cycle, this article seek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rely 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macro policies.
研究拟以美国为参照系,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探究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效应,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
Based upon a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 f economy cycle, especially the details of two empirical phenomena of real busin ess cycle theory, i.
本文以经济周期理论的两个经验性规律———协动性和非对称性为理论基础,解释了当前证券市场振荡回落的根本原因:"技术冲击"对实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衰减,而不是缘于经济政策方面的扰动。
6)  business cycles
经济周期
1.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of Business Cycles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the reason rerecoganizing to forming reason and influent factor of business cycles;
论经济周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性联系——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再认识
2.
It is argued that China business cycles conform to the general(character) of the phenomenon.
文章考察了1952~1999年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并从中概括出我国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
3.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ctuations of stock & real estate prices and business cycles with model deduc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研究了股价波动、房价波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一个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的统一框架。
补充资料:经济周期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每隔一定时期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进行解释的理论。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和四个问题  自英国1825年发生第一次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迄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德、法、美等国和其他国家,每隔8年到12年期间,国民收入和就业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指标,如货币流通量、工资、物价和利润等,在经历一定年份的累积性扩张或增长以后,总会继之以反方向的累积性收缩或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周期性经济波动依然存在,只是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较前缩短,危机更加频繁发生。
  
  在近200年的历史过程中,尽管不同国家和每个国家的每一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和经济波动的幅度千差万别,但周期性的波动以相同方式重复出现,每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或者可以说,包括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①扩张阶段,亦称高涨或繁荣阶段;②收缩阶段,亦称萧条阶段(在收缩程度比较轻微情况下称为衰退阶段);③从扩张转向收缩的转折点,即危机(也译恐慌)阶段;④从收缩转向扩张的转折点,即复苏阶段。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一般涉及对下述四个问题的解释:①为什么经济扩张不能稳定地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总会出现危机和反方向的收缩过程;②经济活动一旦开始了扩张或收缩以后,其进程为什么是累积性的;③促使周期的四个阶段递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周期地(即每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什么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过形形色色的周期理论。这些理论对上述后面三个问题的解释,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大都是使用的名词不同,或者侧重点各有不同。西方经济学在概述这些理论时,把影响经济周期的众多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即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并且用外生因素的冲击结合内生因素的自我加强来解释周期性经济波动。
  
  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发生危机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甚至截然对立的解释。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①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理论;②投资过多理论;③纯货币危机理论;④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⑤"创新"经济周期理论;⑥资本存量调整理论。
  
  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理论  消费不足论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危机理论。法国西斯蒙第于19世纪初提出这种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有无限扩张的趋向,而且日益增多的破产贫困的人民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却越来越小,所以资本主义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是必然的无可避免的。英国T.R.马尔萨斯把危机的发生归因于资产阶级的过度储蓄,并鼓吹只消费不生产阶级(贵族地主僧侣官吏等)的寄生性消费的必要性,认为这是防止生产过剩,实现资本积累所必需的。英国的J.A.霍布森(1858~1940)认为,周期性经济衰退的正常原因,是过度储蓄引起的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而储蓄过度的根源则在于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的不当,并鼓吹由国家采取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措施。
  
  投资过多理论  用投资过多,即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则相对不足来解释危机,最先始于俄国的Μ.И.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65~1919)和德国的A.施皮特霍夫(1873~1957)。其后的主要代表者有瑞典G.卡塞尔(1866~1945)和K.维克塞尔(1851~1926)。英国A.C.庇古和D.H.罗伯逊(1890~196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著作中用多种原因来解释危机,投资过多也是原因之一。投资过多论者一般根据经济周期的如下事实,即固定资本的生产在高涨阶段有很大增加,在萧条阶段减缩很多,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经济周期各阶段则变动不多。他们一般把经济高涨的动因,归结为新技术的发明,新市场的开拓以及萧条阶段利率很低。至于危机的产生,据认为是由于高涨阶段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或供给过多。所谓生产资料的供给过多,可看做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后者则可看做是由于储蓄不足,而储蓄不足则可看做是消费过多。所以这种理论又可称为资本短缺理论或消费过多理论。
  
  纯货币危机理论  用货币信用因素和心理因素来解释危机,曾是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种主要的危机理论。在整个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前,除英国的机器大工业已有一定程度发展以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兴未艾时期。作为危机前导的高涨阶段,通常伴有投机和创设新公司的热潮,信用有着过度扩张。所以危机通常先在商业中、在货币信用领域中发生;至于生产领域的表现则比较轻微。危机和萧条的持续时间,大都持续几个月,一部分持续一两年。另一方面,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可能性的"萨伊法则"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占据优势,因而危机被说成是资本主义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受到外在因素之偶然的干扰的暂时现象。
  
  英国R.G.霍特里(1879~1971)在20世纪最初30年期间的一系列著作中坚持认为,经济周期和危机是纯粹的货币现象。不仅周期性经济波动之唯一的和充分的原因,在于银行体系周期地扩张和紧缩信用,并且之所以会发生危机,完全是由于繁荣后期,银行体系被迫不得不采取紧缩信用的政策造成的。
  
  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奥地利学派的现代主要代表者如F.von哈耶克、L.von米塞斯(1881~1973)和英国伦敦大学的L.C.罗宾斯(1898~1984)等。它与纯货币危机理论相同之处是,认为银行体系的信用膨胀,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导致必不可避免的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动因。但并不把危机解释成纯货币现象,而是同投资过多理论一样,认为发生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因素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门之间的组合比例的失调,即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相对而言,前者相对地生产过多,而后者则相对地生产不足。哈耶克在《物价与生产》(1931)一书中对这种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这种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以充分就业(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均已用于生产)的均衡状态作为出发点。据称,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设若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亦称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亦称自然利率),就会出现货币资本的供给超过人们自愿的储蓄的信用膨胀。资本家借助银行体系扩大的货币供应量进行的投资,使得原来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生产资源,转用于创造资本财货(厂房机器原材料等),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减少。当这种来自信用膨胀的投资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以后,按照哈耶克的假定,消费者将努力恢复他们原来的消费水平,由此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另外,银行体系由于受法律的限制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张信用,储蓄未能随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和信用紧缩,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为货币资本的供给的短缺。货币资本供给短缺引起两种结果:或者是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建造厂房添置设备)半途而废,或者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因货币资本的供给短缺而销路疲滞,价格下跌,这就是危机。哈耶克把危机和萧条看做是繁荣期间的信用膨胀必然带来的恶果,主张让市场机制去清除这种恶果,坚持反对任何扩大货币流通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
  
  
  "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原籍奥地利的美国J.A.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和《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等著作中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经常有所改进,国民收入经常有所增长,其根本的动因,在于为数不多的、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率先进行的创新活动。所谓创新,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制造新的产品,发现和利用新的原料,开拓新的市场以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率先进行创新的企业家,借助银行提供的贷款,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的品质,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企业利润。当一项创新被证明为成功时,其他按陈规办事的经理人员群起仿效,造成经济高涨。每一次创新造成的经济高涨之所以必然继之以危机和萧条,据说这是由于高涨期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为过度的乐观心理所支配,生产者过高估计了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过度地扩大了投资;消费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常常用抵押贷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过度购买又促进了生产者的过度投资。所以熊彼特实际上是把危机和萧条的根源,归结为人们错误的心理状态引起的过度投资和过度举债。
  
  熊彼特认为,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存在着三种经济周期:①苏联Н.Д.康德拉季耶夫(1892~1938)于1925年提出的大周期(或称长波),这种周期的长度为50~60年。②法国C.朱格拉(1819~1905)于1862年谈到的平均长度为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③平均长度大约40个月的小周期,亦称短波,或美国J.基钦谈到的基钦周期。熊彼特认为,上述现象可以从他的创新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创新的特点之一是,它不是均匀地连续出现,而是时断时续地出现,所以经济发展的进程表现为繁荣与萧条交替更迭,反复出现。大周期根源于影响巨大历时持久的创新,如第一个长波导源于产业革命带动的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个长波来自铁路的兴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三个长波标志着电气、化工和汽车工业蓬勃兴起的时代。至于通常所说的经济周期和短波,则可用影响较小的创新加以说明。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  这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流传的一种周期理论。挪威R.弗里希(1895~1973)的《动态经济学中的扩散问题和冲击问题》(1933)一文可视为这一理论的先驱者。它的主要倡导者有美国P.萨缪尔森、A.汉森、R.M.古德温、J.S.杜森伯里(1918~ ),英国R.F.哈罗德(1900~1978)、N.卡尔多,瑞典E.伦德堡(1907~ ),荷兰J.丁伯根(1903~ )等。英国J.R.希克斯(1904~ )的《经济周期理论》(1950)则是综合各家之说而又自成一体,用比较通俗的形式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种理论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单纯用文字阐述,有的采用数学方法的推论,有的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济计量学的估算参数;在数学模型中,有的使用固定参数的线性方程,有的引进非线性方程。但它们一般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论点:①吸取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说",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生产和就业,取决于总支出或总需求,即取决于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开支和进出口余额等四项之和。②投资支出的变动是决定经济波动之关键性因素。就是说,净投资的变化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变动,标志着和决定着经济活动之循环变动,故名资本存量调整理论。③用"乘数原理"与"加速度原理"的相互作用、自我加强来解释国民收入之累积性的上下波动。
  
  所谓"乘数原理"是说,一个社会的总支出或总需求的各个项目中,除消费支出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个项目之自发的初始的变化(增加或者减少),通过连续带动消费需求和消费品的生产,将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化(增加或者减少)。所谓"加速度原理"则是描述物质产品的生产的一种技术方面的数量关系,即在使用固定资本的情况下,为了增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投资(建造新厂房增添新设备和原材料等)将是增产的产品价值的若干倍。这样,任何外生因素(如自发的私人投资或者政府开支或者出口)的增减变化,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消费需求与投资支出这两项因素之相互推动这一自我加强的运行机制,使国民收入的变动进程,表现出典型的经济周期型式。
  
  简评  资产阶级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之共同的错误在于,它们把一些对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实际进程会发生影响的因素,诸如货币信用情况,心理因素,生产的技术条件乃至国家的政策措施等等,说成是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原因。这显然是用一些表面上确实存在的现象,来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实质性原因,否认周期地发生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参考书目
   G.哈伯勒著,朱应庚等译:《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G.Haberler,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yclical Movements,new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Georg Allen & Unwin Ltd.,London,1958.)
   J.R.Hicks,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The Clarendon Press,Oxford,1959.
   R.E.Lucas Jr., Studies in Business-Cycle Theory,Basil Blackwell,Oxford,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