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博物馆陈列
1)  Museum Exhibition
博物馆陈列
2)  Revolutionary History Relics Exhibition Hall
革命文物陈列馆
3)  BM British Museum
不列颠博物馆
4)  Exhibition hall design
陈列馆设计
5)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history
校史陈列馆
6)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农业陈列馆
补充资料:博物馆陈列
      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产生和发展  陈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贵族对珍稀物品的收藏和展示。博物馆陈列则出现于19世纪中叶。
  
  在中国,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的太庙陈列有玉镇大宝和大鼎;汉初有上林苑,畜养珍禽异兽,栽植奇花异草,供帝王观赏;汉宣帝 (公元前91~前49) 时,在未央宫的麒麟阁,陈列有功臣绘像。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殖民势力的东来,出现了外国人在中国举办的博物馆陈列。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其陈列分为历史、自然、美术三部,而历史文物和美术品均以时代先后为序,自然标本则按地区为序,这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最有影响的博物馆陈列。
  
  公元前 3世纪初,埃及托勒密二世在缪斯庙中布置动植物标本供研究者和学生观览。中世纪,欧洲的帝王、贵族、教会陈列所收藏的珍稀物品,以炫耀财富或宣扬敬神观念。中世纪晚期,出现了考古资料和自然标本的陈列。当时的陈列是按陈列品的大小排列,无系统性。1856年德国纽伦堡的日耳曼博物馆开始采用组合陈列,把同一时代相关的展品组合在一起展示。由于组合陈列的显著优越性,很快得以推广。继而有了分类陈列、复原陈列、生态陈列等。
  
  类型  博物馆陈列,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型。按陈列的内容,可分为社会历史陈列、自然历史陈列、科学技术陈列、艺术陈列。按陈列形式和方法,可分为复原陈列、原状陈列、摹拟陈列、演示陈列、生态陈列、分类陈列、综合陈列等。按陈列的场地,可分为室内陈列和露天陈列。按陈列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按陈列的动态,可分为固定陈列和流动陈列。
  
  作用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原则  博物馆陈列的普遍原则是:
  
  ①科学性。博物馆陈列应反映社会历史、自然历史、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规律,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科学可靠,必须揭示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实物性。文物标本是社会历史、自然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博物馆陈列必须以实物为其主要构成。
  
  ③艺术性。陈列不仅要反映科学内容,还要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因此,不同的内容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方式,以美的陈列形象生动深刻地揭示主题。
  
  ④普及性。博物陈列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多层次知识结构的观众,因此它的内容必须适应普及知识的需要。
  
  工作范围  博物馆陈列工作分为以下 4项内容:
  
  ①设计。指陈列总体设计、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艺术设计。
  
  ②制作。指各类辅助陈列品、各种陈列设备、陈列文字说明的制作。
  
  ③布置。按陈列图式,安装、组合陈列设备和陈列品。
  
  ④建立档案。陈列完成后,要编制陈列详目,陈列品照片与陈列形式照片要贴册。还要整理陈列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全部资料,包括陈列提纲、陈列计划、各种图式、图表资料和文字说明等。陈列开放后,要建立观众反馈信息档案。
  
  展望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不断引进到陈列之中,将使更多新型的陈列出现。参与式陈列广泛用于自然、科学博物馆陈列;现代化的声、光、电子技术以及音象系统,也会在各类博物馆陈列中普遍运用。
  
  

参考书目
   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57。
   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出版社,北京,198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