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干旱和遮光逆境
1)  Drought and shade stresses
干旱和遮光逆境
2)  drought stress
干旱逆境
1.
Effects of nitrogen nutrition on growth and antioxidant capability of rice under drought stress;
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生长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
Effects of nitrogen nutrition on soluble osmotica in rice plant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体内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
Under drought stress,the inorganic ion such as K~+、Ca~(2+)、Mg~(2+) and the organic substance such as soluble sugar、proline and lycine can participate in crops osmotic adjustment.
干旱逆境下参与作物渗透调节的物质主要有无机渗透调节离子K+、Ca2+、Mg2+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甜菜碱等。
3)  drought stess protein
干旱逆境蛋白
4)  arid environment
干旱环境
1.
Based on discussion of formation possibility of reduction sandbody in the present and ancient arid conditi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 arid environment of the sand-body, which prospect 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controlled by interlayer oxidization zone or ancient channel, is analysed preliminary in this paper.
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干旱条件下灰色还原砂体形成的对比,分析了干旱环境中灰色还原砂体形成及其保存的条件,初步论证了在新生代陆相红色沉积中寻找层间氧化带或古河谷型可浸砂岩铀矿床的可能性,为今后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拓宽了思路。
2.
The paper deals with drawing and interpreting NOAAsatellitedata aboutlargescale arid environment.
本文介绍了利用NOAA卫星提取宏观范围干旱环境信息的方法。
3.
Technique of Paraffin section has been used to observe the vegetative organs microstructure of Senecio vulgaris Linn in order to discuss its adap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o arid environment.
)营养器官的显微结构,以探讨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特点。
5)  Drought and salt
干旱和盐
6)  arid and half arid
干旱和半干旱
1.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in the long- term exploitation of arid and half arid desert mine area.
介绍了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的煤炭在长期的开发活动中引发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补充资料: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2004年6月17日是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荒漠化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

地球荒漠化和气侯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口迅速增长和贫困的加剧导致过度耕种、放牧和乱砍滥伐等行为日趋严重,从而加快了土地荒漠化速度。联合国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近二分之一的陆地表面、110多个国家和10亿以上人口深受沙漠化影响。非洲和亚洲是土壤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在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已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其中中亚地区尤为严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尽管近年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取得很大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但土地绿化赶不上沙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沙化的年扩展速度已由1994年前的246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436平方公里。全国40亿亩天然草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和沙化。

今年我国将“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以使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关心和支持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促进荒漠化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