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村财乡管
1)  the village finance are managed by governments of villages and towns
村财乡管
1.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tax expenses, a lot of areas have implemented “ the village finance are managed by governments of villages and towns ”.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很多地区对村级财务实行了“村财乡管”。
2)  village-finance-supervised-by-county
乡财县管
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illage-finance-supervised-by-county reform that has been implemen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as anothe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village and town finance system, on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ttribute of finance.
“乡财县管”改革是继税费改革之后乡镇财政的又一制度创新,并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3)  RFAT
村有乡管
1.
The effective way of performing unified acting system of accounting is"Rural finance is Acted by Town"(RFAT).
实行会计统一代理制的有效方式是"村有乡管"、村有乡管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村资乡管、村账乡管和双代管。
4)  the rural finance managed by town
村财镇管
1.
Thoughts about "the rural finance managed by town"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中“村财镇管”的若干思考——基于贵阳市郊区农村村级财务的调查
5)  the fiscal gaps of country and village
乡村财力缺口
6)  trusting township to govern rural finance
村账乡代管
补充资料:杜村集乡

(辖2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杜村集:

北宋为杜村。明代保安集迁此,遂发展成集市。明正德年为杜村集和杜村屯。清乾隆年至今为杜村集。杜村集耕地面积3524亩,农业人口2854人。

夹河村沿革情况: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夹河村。咸丰至光绪年为大夹河、小夹河。今为路夹河、西夹河、高夹河。

路夹河:

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东,取名东隔河,演变为东夹河。后东夹河村分为二,此村路姓居多,改为路夹河。路夹河耕地面积3014亩,农业人口1712人。

高夹河:

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东,取名东隔河,演变为东夹河。后东夹河村分为二,此村高姓居多,改为高夹河。高夹河耕地面积2521亩,农业人口1551人。

西夹河:

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西,取名西隔河,演变为西夹河。西夹河耕地面积2952亩,农业人口1802人。老红军战士,共产党员黄金财系西夹河村人。

西营(老营):

据查,北宋时宋辽交战,宋兵老营设在此地,得村名老营。因位于东营之西,1955年改名为西营。西营耕地面积2832亩,农业人口1719人。

东营(小营):

据碑文记载,明初张姓从山西洪洞迁到磁县西玉曹。因遭水灾迁到临漳境内张固村。又遭水患东迁至小营,后改名东香营,简化为东营。东营耕地面积4226亩,农业人口2527人。

东冀庄、西冀庄:

据查,明初冀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冀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冀家庄。后因漳水为患,部分冀姓居民西迁,另建新村,取村名西冀家庄。留居者称老蚴家庄,后改为东冀家庄。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东冀家庄、西冀家庄。后简化为东冀庄、西冀庄。

东冀庄耕地面积3009亩,农业人口2748人。

西冀庄耕地面积3790亩,农业人口3098人。

东小庄、西小庄:

《临漳县志》记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临漳县治由邺城迁出,移至邺东二十里。隋大业十年(614年)在此(即小庄)筑临漳县城。临漳县城在小庄经历了隋、唐、宋元和明初五个朝代。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共经历了817年。洪武十八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患,洪武二十七年,县城迁走后取名旧县小庄。后村分为二:东小庄、西小庄。

东小庄耕地面积878亩,农业人口646人。

西小庄耕地面积856亩,农业人口655人。

康庄、西宋村、贺村:

康庄、西宋村和贺村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为桃源。清乾隆四十四年碑文记载,康庄和西宋村原名西古桃源村;贺村原名东古桃源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康家庄、宋家村、贺家村,村庄以性氏取名。后村名沿革,简称康庄、宋村、贺村。宋村1982年3月2日改名西宋村。康庄现归西宋村辖。

贺村耕地面积2438亩,农业人口2532人。

西宋村耕地面积1761亩,农业人口1698人。

郑家庄、三家村:

郑家庄建于是120年前。据查,因老营(今西营)郑姓迁此种地,形成村落,称郑家庄。该村现归东冀庄辖。

据查,三家村常遭水患,只留下三户人家在此居住,称三家村。咸丰年为三家村、村名沿用至今。该村现归东冀庄辖。

赵庄:

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取村名赵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赵家庄。简称赵庄。村名沿用至今。赵庄耕地面积630亩,农业人口594人。

张庄:

张庄原名保安集。明代因受漳河水患,集市移至杜村。因张姓居多,改名张家庄。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张家庄,简称张庄。村名沿用至今。张庄耕地面积4506亩,农业人口3200人。

郭庄:

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郭家庄,简称郭庄。郭庄耕地面积424亩,农业人口314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