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1)  moistur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s
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2)  wate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水分生理特性
1.
Under natural drought conditions, the Study on System of Tamarix hispida’s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ought physiology adaptation.
本文以塔河下游荒漠植物柽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塔河下游卡尔达依断面试验样地和盆栽实验相结合,对刚毛柽柳在干旱环境条件下的光合、水分生理特性及其干旱生理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2.
To study the growth and wate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plant p.
本文对额济纳绿洲河岸胡杨林不同年龄、不同叶形(狭叶和阔叶)和不同水分梯度(从河岸到戈壁0~300m范围内)胡杨生物学和水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保护绿洲安危、合理分配生态用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3)  phys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理生态特性
1.
Crop growth,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carbohydrate content in vegetative oragans and phys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measured at each development stage.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设置了3个氮肥处理,分别为:N1(30kg/hm2);N2(120kg/hm2);N3(300kg/hm2),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其它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为揭示不同氮肥处理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以及生理生态特性的调控机理提供依据,对探讨氮肥条件下作物体内源库平衡关系,做到以肥调水达到旱地农业增产的途径有重要意义。
4)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理生态特性
1.
Effects of mois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on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kmelon seedlings;
水分和光照对厚皮甜瓜苗期植株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2.
Comparing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stanopsis fargesii seedlings and saplings under different disturbance regimes:A case study of the Tiantong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不同干扰背景下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幼苗幼树的生理生态特性比较——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例
3.
Influence of light intensity on the growth and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menocallis littoralis
光照强度对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5)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理生态特性
1.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dwarf mutant HK808 during pod-filling stage;
矮秆大豆突变体HK808结荚期的生理生态特性
6)  phys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生理生态特性
1.
Advances in phys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ubspecies rice hybrids;
亚种间杂交稻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
补充资料:植物水分生理
植物水分生理
plant,water relations of

   
植物生理学的分支。研究和阐明水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植物对水的吸收,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向大气的散失(蒸腾作用),以及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与适应。
   水在生长着的植物体中含量最大。原生质含水量为80%~90%,其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含50%左右;液泡中则含90%以上。组织或器官的含水量随木质化程度增加而减少。含水最少的是成熟的种子,一般仅10%~14%,或更少。代谢旺盛的器官或组织含水量都很高。原生质只有在含水量足够高时,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各种生化反应都须以水为介质或溶剂来进行。水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之一,它参加各种水解反应和呼吸作用中的多种反应。植物的生长,通常靠吸水使细胞伸长或膨大。膨压降低,生长就减缓或停止。
   水的特有的理化性质给植物带来一些好处。水的汽化热(20℃时为2454J/g)与比热〔4.187J/(g·℃)〕特别高,有利于发散植株所吸收的辐射热;避免体温大幅度上升。水的表面张力、内聚力及与一些物质间的吸附力在植物体内运输中有重要意义。水能透过可见光和紫外光,使日光能透射到叶绿体上供光合作用之用,或被光敏素等吸收,引起光形态发生效应。水分子的极性造成了多种化合物的水合状态,并使原生质亲水胶体得以稳定。
   植物细胞中的水分,可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自由水是可以移动的  。生理上活跃的组织中  ,大部分水(包括液泡水)是自由水。束缚水是通过氢键吸附于细胞中特别是膜上的蛋白质、多糖之上的水分子,成半晶体排列,密度比液态水大。陆生植物根与冠分别处于地下与地上,在通常情况下冠部向大气失去水分,根部则吸收水分,因此水的主要流向是自土壤进入根系,再经过茎到达叶、花、果实等器官,并经过它们的表面、主要是其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去。土壤、植物、大气形成一个连续的系统,称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
   水分通过植物表皮向大气扩散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根据扩散的通路又可分为气孔蒸腾、角质层蒸腾、皮孔蒸腾。其中气孔蒸腾在气孔开放时可占总蒸腾量的80%~90%,但气孔的开张度随植株内外环境而变化。夜间或夏天中午炎热干旱时气孔关闭,阻力增加,蒸腾速率很低。
   水进入根系后,主要沿着运输阻力较小的质外体运动,但根的内皮层有不透水的凯氏带将质外体的通道阻断,水只能通过属于共质体的细胞质朝木质部方向移动。穿越胞膜时经过的阻力特别大。
   除根以外,植物地上部也能吸收水分。在少雨而多雾和露的特殊地区,如智利、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1000米高度之处的植物,水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叶片吸收的。
   植物蒸腾失水与根部吸水之间的收支关系称为水分平衡。前者大于后者时,植物含水量下降,水势和膨压也相应降低。超过一定限度时,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甚至使植物遭受损伤,这种水分亏缺称为水分胁迫或水分逆境。土壤水分过多,使土壤渍水阻断根系的氧气供应,妨碍有氧呼吸,对植物造成损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