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
1)  semi wild soybean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
1.
max) and semi wild soybean (G.
以3个随机交配的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的F1代做待改良群体,分别用有限性、亚有限性、无限性等3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做回交亲本,组配9个回交组合。
2)  Semicultivated soybean
半栽培大豆
3)  semi-wild soybean
半野生大豆
1.
We have had systema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e studies on wild soybean、semi-wild soybean and cultured soybean.
为探索大豆属(Glycine)植物系统演化规律,本文以吉林省大豆属 3 种植物为实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进行了系统的演化结构研究,分析大豆属 3 种类型的根、叶、叶柄、花及荚果的形态结构特征,旨在寻找大豆结构进化的趋势,获得大豆演化的结构植物学证据,为推动我国大豆作物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4)  Glycine max
栽培大豆
1.
Effects of chloride channel blockers on ion contents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Glycine soja and Glycine max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
氯离子通道抑制剂对盐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离子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2.
Changes of polyamines level in Glycine soja and Glycine max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
氯化钠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的多胺水平变化
3.
Re-Transportation of Ions in Glycine soja and Glycine max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
NaCl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离子的再转运
5)  Cultivated soybean
栽培大豆
1.
Studies on karyotypes and evolutional level of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Merr. (L.) and cultivated soybean Glycine max Merr. (L.).;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根尖细胞核型与进化
2.
Throngh the studies on form anatomy of annual natural, seminaturaland cultivated soybean,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pith grows out of nothing and itsdevelopment accords with Zimmer mann s basipetal shift theory.
通过对一年生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的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髓的发育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它的发育是符合Zimmer mann的向基移位理论。
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ld soybean could potentially produce more forages than soybean cultivars,its main stem was 73 cm longer that cultivated soybean,its leaf and stem yield were 54.
野生大豆Glysine soja为栽培大豆G。
6)  soybean [英]['sɔɪ,bi:n]  [美]['sɔɪ,bin]
栽培大豆
1.
Analysis of Protein Subunit 7S/ 11S Constitution and Allergen Lacking of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ill] Cultivars;
栽培大豆蛋白亚基11S/7S组成及过敏蛋白缺失分析
2.
A proteomics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analyz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roteins in wild (Glycine soja) and cultivated (Glycine max) soybean seeds.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研究3个野生大豆(Glycinesoja)和3个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种子贮藏蛋白差异情况。
3.
Selection of Three Lines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Restorer Genes in Soybean Using SSR Markers;
以栽培大豆ZD8319为母本,分别与SG01、JX03和PI004杂交,再用父本回交5次,选育出阜CMS1A、阜CMS2A和阜CMS3A三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
补充资料:中国大豆栽培史
      大豆(Glycine max)原产中国,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G.soja)在中国遍布南北各地,某些地方至今还有采集以供食用和饲用的。学术界公认中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秦代以前大豆一般称"尗",后假借为"叔",或作"菽"。卜辞中贞问"受菽年"而系有月份的,目前已发现有二片记载为二月及三月,可见商代大豆已有栽培。到西周时,"菽"在《诗经》中多处出现,如《豳风·七月》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说明大豆已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叔"在周代金文中写作帥、叔等形,据清代王筠的解释,下面的三点指土豆即根瘤,说明造字时已经注意到大豆根部有根瘤的现象。"豆"在古代原指食器,战国时少数文献中已用以代替"菽"字,但到秦、汉时才普遍用豆字。秦、汉以后,又因豆粒色泽的不同,而在大豆的名称前加上了黑、白、黄、青等字,作为某一品种的专名,大豆则成为其统称。
  
  大豆因不易保存,考古发掘中发现极少。迄今仅有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时期10粒尚未炭化的大豆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大豆(见彩图),以及黑龙江宁安县大牡丹屯出土的炭化大豆,都是距今2000多年的实物。此外在河南洛阳烧沟的汉墓中发掘出距今2000年前的陶仓,上有朱砂写的"大豆万石"4字,同时出土的陶壶上则有"国豆一钟"字样,都反映了中国种植大豆的悠久历史。
  
  
  现代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大豆一词的发音,都是"菽"字的音转,也表明大豆原产中国。但作为大田种植作物传播到欧美各国,则迟至18世纪以后才见普遍记载。20世纪初,大豆和茶、丝是中国三大出口产品。
  
  栽培的发展  西周、春秋时,大豆已成为仅次于黍稷的重要粮食作物。战国时,大豆与粟同为主粮。但栽培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被称之为"下物",栽种不多。两汉至宋代以前,大豆种植除黄河流域外,又扩展到东北地区和南方。当时西自四川,东迄长江三角洲,北起东北和河北、内蒙古,南至岭南等地,已经都有大豆的栽培。宋代初年为了在南方备荒,曾在江南等地推广粟、麦、黍、豆等,南方的大豆栽培因之更为发展。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也继续增长,《大金国志》有女真人"以豆为浆"的记述。清初关内移民大批迁入东北,又进一步促进了辽河流域的大豆生产。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海禁,东北豆、麦每年输上海千余万石,可见清初东北地区已成为大豆的主要生产基地。
  
  关于大豆和其他作物的间作混种,西汉《氾胜之书》就有记述。北魏时,黄河流域一带大豆和粟、麦、黍稷等的轮作已较普遍。《齐民要术》除记述了大豆和麻子混种以及和谷子混种外,还特别指出在桑园间作豆类,可以"润泽益桑"。清代蒲松龄则在《农蚕经》中提及豆、麻间作有利于麻的增产和防治豆虫。古代对豆地的耕作和一般整地相仿,但因黄河流域春旱多风,多行早秋耕,以利保墒、消灭杂草和减轻虫害。同时对大豆虽能增进土壤肥力但仍需适当施肥、种豆时用草灰覆盖可以增产等也早已有所认识。
  
  用途的变化  先秦时大豆主要作为一般百姓的粮食,称为"豆饭";有时也以大豆叶作蔬菜,称作"藿羹"。当时还用大豆制成盐豉,通都大邑已有经营豆豉在千石以上的商人,表明消费已较普遍。另外也有将大豆用作饲料的。西汉以后,大豆利用更趋广泛,汉初已用大豆合面作酱。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简上有"黄卷一石"字样,"黄卷"即今黄豆芽的古称。东汉三国时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大豆黄卷,可能指早期作为药用的豆芽干制品。以后鲜豆芽即作为蔬菜。北魏《齐民要术》引述古籍《食经》中的"作大豆千岁苦酒法",苦酒即醋,说明很早就用大豆作制醋原料。这些说明汉代以后,中国北方的大豆逐渐转入"蔬饵膏馔"之列,成为蛋白质来源的副食品之一。利用大豆榨油,似在隋、唐以后。宋苏轼《物类相感志》称"豆油煎豆腐,有味"以及"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妙",是有关豆油的最早记载。豆饼则被用作饲料和肥料。明代《群芳谱》、《天工开物》和清初《补农书》中有用大豆喂猪和肥田的记载,但一般仅限于"豆贱之时"。关于豆腐的发明,相传是始于汉代淮南王刘安。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出土的线刻砖上有制作豆腐全过程的描绘。关于豆腐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五代后期至宋初陶谷所著《清异录》:"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箇,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元代《王祯农书》称大豆为"济世之谷";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又出现豆腐皮一词。清代《阅世编》指出:"豆之为用也,油、腐而外,喂马溉田,耗用之数几与米等",可见当时大豆已成为最重要的作物之一(见中国古代食品贮藏与加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