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寄生原虫病
1)  Protozool diseases
寄生原虫病
2)  parasitic diseases
寄生虫病
1.
A Cit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被引分析研究
2.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trends of important parasitic diseases in human popul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control strategies in Kaiping city.
目的分析开平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3.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vide basis for health education in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prevention.
目的 评价对武警官兵开展常见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3)  Parasitosis [英][,pærəsai'təusis]  [美][,pærəsaɪ'tosɪs]
寄生虫病
1.
Facing up to the harm of parasitosis to secure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正视寄生虫病的危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2.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bined technique of diagnosis for four kinds of parasitosis in cattle and sheep;
牛羊4种寄生虫病联合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
Integrated control of parasitosis in pig farms of Hubei Province Ⅰ.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asitosis in pig farms;
湖北省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Ⅰ.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4)  Parasitic disease
寄生虫病
1.
Landscape Controls Parasitic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Central China;
中国中部寄生虫病的景观控制(英文)
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parasitic disea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ecific nursing.
目的探索开展寄生虫病专科护理管理的方法,提高寄生虫病专科护理的质量。
3.
Parasitic diseases have many routes of transmission.
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母婴垂直传播寄生虫病因其感染隐蔽、难以控制、危害严重而倍受关注。
5)  parasitoses
寄生虫病
1.
Many parasitologists have studied immun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parasitoses for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的一些寄生虫学工作者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 ,进行着寄生虫病的免疫防治研究 。
2.
Some data on the parasitoses discovered in the cultured marine shellfish are re-viewed.
概述了海水养殖贝类体内发现的各种寄生虫,重点论述了单孢子虫病和柏琴类原虫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规律、组织病理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在贝类寄生虫病学研究中亟需进行的工作。
3.
The parasitoses in eel,Anguilla anguilla,had been investigated in Ganzhou,Shangrao, Jian, Fuzhou, Nanchang and Yichu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March to October,2000.
2 0 0 0年 3月 - 10月对江西省赣州、上饶、吉安、抚州、南昌、宜春等地欧洲鳗鲡寄生虫病进行了调查。
6)  parasitic protozoa
寄生原虫
1.
RNA interfer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tudies of parasitic protozoa;
RNA干扰及其在寄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2.
Advanced on the study of GPI of Parasitic protozoa
寄生原虫中糖基磷脂酰肌醇的研究进展
补充资料:原虫病
      原虫侵入人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如疟疾、锥虫病、利什曼氏原虫病等。进入人体的原虫可寄生在腔道、体液或内脏组织中,有的则为细胞内寄生。其症状和传播方式因原虫寄生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本病可经口或媒介生物等不同方式传播。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因虫种、寄生部位及寄主免疫状态等而异,通常寄生于组织的原虫比寄生于腔道的危害要大。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多见。
  
  病原学  主要是人体寄生原虫,也包括一些人兽共患以兽为主要寄主的原虫和极少数自由生活的原虫。原虫种类繁多,与医学有关者就有数十种。原虫属原生动物亚界,是单细胞真核动物,虫体由表膜、胞质和胞核组成。表膜的功能是保持虫体外形,并与外界物质相隔形成相对独立的生物体,也有调节控制代谢与物质运输的作用。表膜可不断更新,常具有很强的抗原性。胞质由基质(原生质)和细胞器(内质网、戈尔吉氏复合体、线粒体、纤丝、动基体、副基体等)组成,基质是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细胞器各自行使其不同的生理功能。
  
  致病性原虫在寄主体内外的发育过程繁简不一,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阿米巴滋养体、利什曼氏原虫)和有性生殖(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有的原虫以有性和无性方式相互交替而繁殖,这称为世代交替(隐孢子虫生活史中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均在同一寄主体内进行)。寄生原虫以各种不同的生殖方法完成其生活史,常见有四种类型:①发育过程中只有滋养体期,以二分裂法增殖,滋养体既是寄生期、营养期,又是感染期。如阴道毛滴虫。②生活史包括滋养体与包囊两期,滋养体是寄生期,在寄主体内以二分裂法增殖,包囊为感染期。如溶组织内阿米巴。③在经寄主体内进行裂体增殖和配子增殖,并可反复循环,最后产生卵囊,由体外传播给中间寄主或终寄主,在中间寄主体内以内二芽殖法增殖而形成包囊,此为中间寄主之间相互传播的来源,如弓形虫。④需在吸血昆虫体内进行无性生殖或无性和有性生殖,然后再传播给人,在人体内则进行无性生殖,前者如多氏利什曼氏原虫,后者如疟原虫。
  
  分类  一般根据虫体寄生的部位,将原虫病分为:①肠道原虫感染,如肠阿米巴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蓝布尔氏雅尔氏鞭毛虫病、隐孢子虫病等。临床上常有腹痛、腹泻,排稀便或脓血便,粪便中常可找到滋养体或包囊。②肝脏及胆道原虫感染,如阿米巴肝脓肿等。临床上常有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并有压痛等。③血液及淋巴系统原虫感染,如疟疾、巴贝原虫病等。常可有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贫血、发冷、发热等。④神经系统原虫病染,如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非洲锥虫病、脑型疟等。常有发热、头痛、颅内压增高、癫痫、昏迷等。⑤皮肤和肌肉原虫感染,如皮肤阿米巴病、皮肤利什曼氏原虫病等。常可出现皮肤红肿、溃疡等。⑥肺部原虫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病、阿米巴肺脓肿等。常有发热、胸痛、咳嗽、干咳或咳出脓痰,痰中有时可找到虫体。⑦眼部原虫感染,如眼弓形虫病。表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⑧泌尿生殖系原虫感染,如滴虫性阴道炎等。临床上有尿道炎或阴道炎的征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原虫所致病变常不局限于一个脏器,而是数脏器同时受累。
  
  特点  主要包括以下四点。①虫体大量增殖,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并影响其功能。如果不及时治疗,不终止原虫的繁殖,最终将导致寄主病情的恶化,以至死亡。如多氏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造成肝、脾、淋巴结肿大,人体抵抗力降低,常合并细菌性感染而死亡。②原虫的代谢产物和崩溃的虫体所产生的毒性、溶解和致敏作用。如疟原虫在完成红内期裂体增殖后释放到血流中的物质可成为内源性致热原,刺激体温中枢引起寒热。③感染原虫后寄主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虫体通过抗原的变异或其他途径而设法逃避这种免疫力的作用,从而使寄主与虫体保持暂时的平衡。当寄主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时,则可使隐性感染转变为临床发作。此外,在寄主对原虫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同时,也可出现变态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病理损害。如患疟疾时由于抗原、抗体及补体在细胞表面上的结合,致使红细胞溶解。原虫病很少引起象蠕虫病那样的嗜酸粒细胞增高及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④原虫的致病作用常与同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协同作用。如肠道无病原菌的豚鼠,按种的溶组织内阿米巴不侵入肠粘膜,而同时接种细菌时,则发生肠粘膜溃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