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标准件和常用件
1)  standard and common parts
标准件和常用件
1.
The automatically realizing method is researched about the 3D modeling of standard and common parts with Excel, and a practical example in MDT with Excel spreadsheet is given.
研究了三维实体建模中,用电子表格控制自动生成标准件和常用件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在MDT 中用Excel 实现本方法的应用实例。
2)  steel for standard part
标准件用钢
3)  ship standard piece
船用标准件
4)  technical corrigendum
国际标准化管理文件常用术语
5)  the standard mold base and parts
标准模架库和标准件库
6)  reusable standardized component
可复用标准构件
补充资料:龙套和角色调度常用程式
      中国戏曲舞台不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舞台环境的确定以人物的活动为依据,采用虚拟的表现手法,通过舞台调度的变化来表示地方场所的转换, 4个人能够代表大队人马,一个圆场即可算作百里行程,因有"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俗谚。它是舞台上常用的一种简洁而独特的手法,用以表现来去、出入、行路、追逐、站班、摆驾、护卫、守候、行军、会阵等各种生活内容。这些舞台调度手法,在队形、路线、走法、部位上都各有固定形式、名称和它的使用范围。各个剧种在名称上不尽一致,但程式大体相同。以京剧为例,大体分为 4类:
  
  1.单人或数人均可使用的  ①"圆场"。一人或数人在舞台上按圆形路线行进,表示空间的转换,速度快的称"跑圆场",慢的称"走圆场";按所绕圆周的大小不同,又分"小圆场"和"大圆场";向舞台左方行进的叫"正圆场",向右方行进的叫"反圆场"。如《女起解》苏三唱"低头离了洪洞县"一段〔西皮流水板〕时,即边唱边走一正圆场。②"过场"。一人或数人从上场门出场,按台口的弧线走至下场门入场(或从下场门上至上场门下),表示在行路途中,如《空城计》赵云自列柳城奉调回营,就有一"过场";表示追逐行动的叫"追过场",如《回荆州》紧接"跑车"一场,周瑜率众追上即下就是追过场。另外还有"抄过场"。③"挖门"。一人或数人从上场门或下场门出场,至台口当中,转身向里,绕到两侧,表示由外入内或从他处而来。如《空城计》司马懿城下退兵后,率众再上,即用"挖门"。④"报门"。从小边(上场门一侧)台口,自报姓名,躬身进门,向右走小圆场,经大边(下场门一侧)至当中,施礼参拜,表示下属晋谒上级,上级不予礼遇,自行报名而进。如《审头刺汤》汤勤见陆炳时即是报门。
  
  2.二人以上使用的,多为对称形式  ①"站门"。二人并排出场,行至台口,略停,分向两侧侍立,如《空城计》"三报"一场,二琴童的上场即是站门;成堂龙套( 4人为一堂,称头、二、三、四家)扮演衙役、兵卒、喽啰、校尉、大铠、宫女、太监等时,头、二家分站两旁后,三、四家以同样走法,相继而上,最后成左右两行,表现为官吏升堂、将帅升帐、帝后登殿、寨主坐寨时站班、摆驾或守卫等。站门另有"大站门"(又称"大摆队")、"八字站门"、"一字站门"等。②"扯四门"。主要人物居中,龙套二人或四人分侍两旁;主角走向小边时,随之向左边移动,成前后各一排;主角再走回台中,又随之移动,成左右各一行;主角又走向大边,再随之移动,又成前后两排。如此移动四次还原,队形始终不变。移动时多在主角唱完一句的过门中,表示在行路中边走边叙述的情景。如《伊立搜府》二衙役引田单上唱〔二簧原板〕一段中的走法即是扯四门。《四郎探母》杨宗保"巡营"一场,唱〔娃娃调〕一段时的走法也是。③"推磨"。甲乙两人或两组人,对面相视,同时环行一周,仍归原位,表示互相观察、打量。如《赵氏孤儿》"盘门"一场,韩厥问程婴所揹药箱中可有夹带时,二人相对,即走"推磨";《战金山》"水战"中,梁红玉率众与金兀术率众也有"推磨"的走法。④"双进门"。二人或四人、八人分别从两边上,同时沿台口走至中间,向里转身,并肩入内,分立两旁。如《贵妃醉酒》杨玉环上场后,高力士、裴力士自两边至台中,即走"双进门"入内见驾。《玉堂春》会审升堂时,刀斧手、红龙套等也是分别从两边上,走"双进门"入内,分站两侧。⑤"一翻两翻"。两人或两组人,站大边的往左绕,站小边的往右绕,向里走至上下场门口;站大边的往右绕,站小边的往左绕,各归原位,表示从某一地方走到另一地方。如《遇皇后》包拯念"打道天齐庙"后用的即是一翻两翻。
  
  3.三人以上使用的  ①"编辫子"(又称"三插花")。三人由中间一人起步向左走弧线,另二人同时行动,按横∞形路线,成编辫形穿插行进,二人相遇时擦背而过,表示前行后随赶路前进。如《回荆州》刘备、孙尚香(随一车夫)、赵云的"跑车",即走"编辫子"。②"搭轿"(又称"抬轿")。用于上下场时,凡三人或五人,中间一人多为犯人或被擒拿的人,前后各一人或二人是押管的人。如《斩马谡》前后各有一刀斧手押马谡进帐即是搭轿;《大登殿》的马达、江海一前一后押魏虎下场也是搭轿。
  
  4.成堂龙套使用的   ①"一条鞭"(也称"一字儿")。用于上下场时,四人依次从上场门走出,至小边台口站住,面向左转而立,成一字形,表示跟随文官或武将自某处而来,到达门前或帐外。主要人物念完或唱完后,有时龙套随之挖门入内,如《回荆州》"别宫"一场,四宫女引孙尚香"一条??"上,孙唱完三句散板,进门,四宫女挖门随入,分站两边;有时龙套不入内,转身即下,如《打焦赞》四个龙套引焦赞"一条鞭"上,焦念完,头家接马,即由四家领下。②"扎犄角"(又称"斜一字")。头家出场直奔大边台口站住,二、三、四家依次随上,站成斜一字形,多表示急行前进。如《挑滑(华)车》黑风利率金兵金将上场,《阳平关》黄忠得胜而归的上场都用"扎犄角"上法。③"二龙出水"。用于两军会阵场面,双方人马各从上下场门同时出场,各举兵器或标帜,沿舞台中线自内并排走出,至台口左右分开,站立两边,双方主将随后而上,立于台中。如《挑滑(华)车》岳飞与金兀术率众会阵,即是"二龙出水"上。还有一种是甲方已在场上,主将念"迎敌者!"头家领起,往左沿台口向内走至下场门处;同时,乙方人马自上场门上,双方从舞台后方当中并排走出,兵士两边分下,留主将开打。如《失街亭》马谡见张郃,即是这种"二龙出水"会阵、下场。④"钻烟筒"。用于两军会阵场面的下场时。双方会阵后,分站两边,主将交战前,各以兵器交叉架起,双方兵将从兵器下钻过,两边分下,留主将在场,用以烘托战斗气氛。如《挑滑(华)车》岳飞见金兀术对话后架住,双方兵将即走"钻烟筒"下场。⑤"倒脱靴"。用于武打场面的上下场时,表示兵将迎战而出,或遇到阻障列阵以待的情景。由二人并排出场,各往左右分开,绕一小圈,归成一行,如《八大锤》中,陆文龙战败岳飞追至城边,即用"倒脱靴"上场。另一种是乙方兵士二人并排自下场门冲出,甲方主将用兵器左右拨开,乙方兵士从原处跑下,乙方主将迎上与甲方主将交战,俗称"拨拉倒脱靴"。《八大锤》陆文龙战四锤将时,即先拨四宋兵"倒脱靴"上,引出锤将,兵士即下。⑥"鹞儿头"(又称"钥匙头")。用于两军会阵场面的上场时。乙方人马在场,头家领起向左转至大边台口,面对上场门,与上场门上的甲方人马走斜合;乙方头家引众走至小边后方,往左走半圆圈;甲方头家引众走至大边台口,往右走半圆圈。双方同时在台口当中碰面,然后左右分开,甲方归大边,乙方归小边,主将归中场。多因乙方是反派方面,甲方是正派方面,用这种调度变换双方的位置,使甲方居上首,乙方居下首。如《空城计》司马懿复夺西城,遇赵云时即用"鹞儿头会阵"形式。⑦"骨牌对"(也称"骨牌队")。二人成对而上,一对尾随一对,弧线行进,面对下场门站住,主将念"前道为何不行?"众应"来到......",主将念"人马列开",众翻至两边。如《战马超》马超率众到葭萌关前的队形即是骨牌对。⑧"斜胡同"(也称"斜门儿"),上下场均可使用。头、二家站门上,走至九龙口即停,对大边台口侍立两边,三、四家随上,与头、二家站两斜行,成斜胡同形式。如《打龙袍》赵祯引李后唱上,四小太监、二大太监即站"斜胡同"。《贵妃醉酒》杨玉环最后下场,也是由众宫女扯"斜胡同"下。⑨"太极图"。因所走的路线与太极图形相似而得名,表现帝王出巡或将相出征,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行进的情景。上场的龙套至少在两堂以上,走动时合唱大段曲牌,很有声势。由头家领起先往左转至大边后方,再往右转,沿台口弧线经小边台口走到后方,然后再往左绕行经台口还原。《法门寺》太后去降香,《盗御马》梁九公去行围的途中,均用"太极图"走法。⑩"龙摆尾"。是一种过渡形式,接于 "扎犄角"与"挖门"之间使用,由头家领着往右转身走到小边后方,再往左走弧线到台口当中,挖门。走动时左翻右转,犹如一条游龙摆动尾巴,因而得名。多用于行军、行路、押运粮草的场面。如《八大锤》严成方等押粮一场即用。凡大队人马在舞台上左右大转弯的形式,均可称作"龙摆尾"。如《战宛城》曹操发兵一场的走法。
  
  此外,还有"十字靠"、"蛇褪皮"、"倒卷帘"、"抽芯儿"、"夹饽饽"等也经常使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