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秘密共享
1)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based Secret Sharing (CRTSS)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秘密共享
1.
This paper proposes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based Secret Sharing (CRTSS) scheme, a new Multicast Key Management (MKM) scheme, which adopts the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and Shamir’s secret sharing method.
该文结合中国剩余定理和Shamir秘密共享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秘密共享(CRTSS)组播密钥管理方案,并把所提出的CRTSS方案与GKMP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
2)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中国剩余定理
1.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in principal ideal ring;
主理想环上的中国剩余定理
2.
Communication encoding scheme based on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of polynomial;
一种基于多项式上中国剩余定理的通信编码方案
3.
Fast public-key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快速公钥加密算法
3)  Chinese surplus theorem
中国剩余定理
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ncryp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hinese surplus theorem,and examples are given to show its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在分析论证和推广中国剩余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网络信息加密算法,并用实例说明新算法合理实用。
2.
The main body of the article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urplus theorem and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Dayan to solve the coresidual problem by Qin Jiu shao.
综述了中国剩余定理发展的历程,介绍了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对一次同余问题的解法。
3.
By using Chinese surplus theorem,a nature conclusion on Fermat number is given: when n=2k,Fn≡3(mod 14);when n=2k+1,Fn≡5(mod 14),k is non-negative integer.
运用中国剩余定理演算,得出Fermat数的一个性质结论:当n=2k时,Fn≡3(mod14);当n=2k+1时,Fn≡5(mod14),k为非负整数。
4)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CRT)
中国剩余定理(CRT)
5)  the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CRT
中国剩余定理CRT
6)  CRT-RSA
中国剩余定理RSA
1.
At the same time,an open problem,whether there is an attack on CRT-RSA when both secret exponents are short,was bought out.
Wiener于1989年提出对小解密指数RSA的连分数攻击,并留下一个开放性问题,即是否存在对小解密指数CRT-RSA(中国剩余定理RSA)的攻击。
补充资料: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

数学研究所 李文林 袁向东

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着“隔墙算”、“剪管术”、“秦王暗点兵”等数学游戏。有一首“孙子歌”①,甚至远渡重洋,输入日本: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令五便得知。”

这些饶有趣味的数学游戏,以各种不同形式,介绍世界闻名的“孙子问题”的解法,通俗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一项卓越的成就。

“孙子问题”在现代数论中是一个一次同余问题,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公元四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卷下“物不知数”题说:有物不知其数,三个一数余二,五个一数余三,七个一数又余二,问该物总数几何?显然,这相当于求不定方程组

n=3x+2,n=5y+3,n=7x+2

的正整数解n,或用现代数论符号表示,等价于解下列的一次同余组:

n 2(mod3) 3(mod5) 2(mod7)②

《孙子算经》所给答案是n=23。由于孙子问题数据比较简单,这个答数通过试算也可以得到。但是《孙子算经》并不是这样做的。“物不知数”题的术文指出解题的方法:三三数之,取数七十,与余数二相乘;五五数之,取数二十一,与余数三相乘;七七数之,取数十五,与余数二相乘。将诸乘积相加,然后减去一百零五的倍数。列成算式就是:

n=70×3+21×3+15×2-2×105。

这里105是模数3、5、7的最小公倍数,容易看出,《孙子算经》给出的是符合条件的最小正整数。对于一般余数的情形,《孙子算经》术文指出,只要把上述算法中的余数2、3、2分别换成新的余数就行了。以r1、r2、r3表示这些余数,那么《孙子算经》相当于给出公式

n=70×r1+21×r2+15×r3-p×105(p是整数)。

孙子算法的关键,在于70、21和15这三个数的确定。后来流传的《孙子歌》中所说“七十稀”、“廿一枝”和“正半月”,就是暗指这三个关键的数字。《孙子算经》没有说明这三个数的来历。实际上,它们具有如下特性:

也就是说,这三个数可以从最小公倍数m=3×5×7=105中各约去模数3、5、7后,再分别乘以整数2、1、1而得到。假令k1=2,k2=1,k3=1,那么整数ki(i=1,2,3)的选取使所得到的三数70、21、15被相应模数相除的时候余数都是1。由此出发,立即可以推出,在余数是r1、r2、r3的情况下,

综合以上三式又可得到

因为m=3×5×7可被它的任一因子整除,于是又有:

这里p是整数。这就证明了《孙子算经》的公式。应用上述推理,可以完全类似地把孙子算法推广到一般情形:设有一数n,分别被两两互素的几个数a1、a2、……an相除得余数r1、r2、……rn,即

n≡ri(modai)(i=1、2、……n),

只需求出一组数ki,使满足

那么适合已给一次同余组的最小正数解是

(p是整数,m=a1×a2×……×an),这就是现代数论中著名的剩余定理。如上所说,它的基本形式已经包含在《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的解法之中。不过《孙子算经》没有明确地表述这个一般的定理。

孙子问题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中国算书中,这并不是偶然的。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资料表明,一次同余问题的研究,明显地受到天文、历法需要的推动,特别是和古代历法中所谓“上元积年”的计算密切相关。大家知道,一部历法,需要规定一个起算时间,我国古代历算家把这个起点叫做“历元”或“上元”,并且把从历元到编历年所累积的时间叫做“上元积年”。上元积年的推算需要求解一组一次同余式。以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期魏国施行的《景初历》做例,这部历法规定以冬至、朔旦(朔日子夜)和甲子日零时会合的时刻作为历元。设a是一回归年日数,b是一朔望月日数,当年冬至距甲子日零时是r1日,离平朔时刻是r2日,那么《景初历》上元积元数n就是同余组

an≡ri(mod60)≡r2(modb)

的解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