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民俗》周刊
1)  Folklore Weekly
《民俗》周刊
1.
Folklore Weekly and the Chinese Modern Folklore Campaign;
《民俗》周刊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
2)  The Public Literature and Art Weekly
《民众文艺周刊》
1.
Lu Xun and The Public Literature and Art Weekly
鲁迅与《民众文艺周刊》
3)  People's Daily·New Countryside Weekly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
4)  weekly magazine
周刊
1.
weekly magazine was different from newspaper and books in terms of contents and editing methods ,readability ,entertainment and full of information are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weekly magazine.
日本由出版社出版的周刊杂志是在电视出现后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大众媒介,也是日本出版业界在力图把出版作为大众媒介来运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5)  weekly [英]['wi:kli]  [美]['wiklɪ]
周刊
1.
The medium of newspaer developed from“monthly POP”and“sunday POP”to today s “weekly POP”,It showed a progres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报纸类媒体从“月末版热”、“星期刊热”演进到如今的“周刊热” ,显示了一个探索与发展的过程。
6)  popular periodical
通俗期刊
1.
It can never be ignored that,as media,popular periodicals have shaped the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behavior of the reader.
通俗期刊作为媒介对塑造普通读者的文学想象和文化行为,其意义不容忽略,这也正是其现代性因素的表现。
补充资料:《民俗》周刊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间文艺》周刊,1927年创刊,至1928年1月,共出12期。由董作宾、钟敬文编辑。强调要"打破传统腐化的贵族文艺的旧观念","提倡新颖而活泼的民间文艺",促进"中国领域内的一切民族"的韵文、散文体裁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的征集、整理与研究。
  
  《民俗》周刊,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 期暂时停刊。先后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任编辑。1933年3月复刊后,由容肇祖编辑,出至123期停刊。顾颉刚的《发刊词》说:"因放宽范围,收及宗教风俗材料",故将原《民间文艺》改为《民俗》。并表明:"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文章内容广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而以谈论歌谣和传说故事的占多数。文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就一类传说、故事(如梁祝、王昭君、蛇郎、熊人婆等)或一类歌谣(如月光娘、山喜鹊等)进行探讨;另一种是就一个地区的歌谣或传说、故事议论开去。关于歌谣的文章,或多或少涉及歌谣的定义、内容、流传与演变;它与新诗的关系;儿歌的内涵;情歌中比兴、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以及各地歌谣的地方特色等。关于传说故事的文章,或多或少地谈论了作品的内容与分类,重迭运用多的结构特点,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型式分类法的评价,以及搜集整理等问题。研究方法多进行比较研究,有的通过历史的比较探讨作品的源流及演变,更多的是对故事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还有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福建、台湾某些民歌相似的原因等等。
  
  《民俗》周刊发表有关风俗信仰的资料和文章共 300多篇。涉及面较广,知识较为丰富。对于有些问题还比较集中地进行了资料的征集和探讨。
  
  《民俗》周刊1936年复刊后,改为《民俗》季刊。直到1943年,陆续出版了2卷8期。先后由杨成志、钟敬文编辑。季刊更加侧重民俗学和民族学、民族志方面。
  
  《民俗》周刊16年中取得很大成绩。尽管所发作品、资料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尚有不足,但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它在挖掘资料、理论建设、培养人才、扩大队伍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宣传和建设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以及促进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刊作品、资料及研究文章,大多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