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低温电解质
1)  low temperature electrolyte
低温电解质
1.
Comments are also made on the future study on the low temperature electrolyte.
综述了钾冰晶石低温电解质体系物理化学性质、低温电解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该低温电解质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2)  low temperature bath system
低温电解质体系
1.
It proves that low temperature bath system may increase the expansion rate of GS-3 semi graphite carbon block by 4 times after adsorbed Na and K.
实验证实:低温电解质体系会使GS-3半石墨质炭块的电解膨胀率(吸Na、K)上升4倍;而当采用石墨化炭块时,石墨化炭块具有较好的抗电解膨胀性,低温电解质体系下的石墨炭块电解膨胀率为0。
3)  lower temperature electrolysis
低温电解
4)  low temperature aluminum electrolysis
低温铝电解
1.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ryolite-based melts should be focus on the low temperature aluminum electrolyte,and provides the reliable experimental data and references for the practice of low temperature aluminum electrolysis process.
综述冰晶石基铝电解质电导率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种因素对铝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指出应该逐渐把目标转向低温电导率的研究,为实现低温铝电解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有益的参考资料。
5)  low temperature electrolytes
低温电解液
1.
Research progress of low temperature electrolytes for Li-ion batteries;
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6)  low temperature aluminium electrolysis
低温铝电解
1.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aluminium electrolysis is summarized.
根据原料,将低温铝电解的研究划分为以先获得铝离子及铝的络合离子,再进行电解的传统低温铝电解和将固态Al2O3在低温熔盐中直接电化学还原的新低温铝电解。
补充资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电解质一般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者的导电能力差别很大。可以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以离子的形态存在,即不存在电解质的"分子"(至少在稀溶液范围内属于这类情况)。由于浓度增加时,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增加,使离子淌度下降,当量电导也随着下降。对于弱电解质来说,它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分子,它的电离度很小,所以离子数目极少,静电作用也很小,可以认为离子淌度基本上不随浓度而变,因此当量电导随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电离度的很快下降。
  
  以上分类只是指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体系并不这样简单,例如大部分较浓的强电解质溶液的正、负离子将因静电作用而发生缔合,使有效的离子数减少,促使当量电导下降。
  
  事实上,1887年S.A.阿伦尼乌斯发表的电离理论是按照上述弱电解质的模型提出的,他认为电解质在无限稀释的条件下是 100%电离的。设此时的当量电导为Λ0,则任何浓度下的电离度α 都可以根据该浓度下测得的当量电导Λ来计算:
  
  
  从而求出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K。电离理论应用于乙酸、氨水等弱电解质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用于强电解质时遇到了困难。直到20世纪20年代,P.德拜和L.昂萨格等发展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静电理论,才对电解质溶液的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根据上述强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和物质当量的定义,以及溶液的总电导率是正、负离子各自电导率的和这一性质(见离子淌度),可得:
  Ceq=C+|Z+|=C-|Z-|
  Λ=(U++U-)F式中Z+和Z-为正、负离子的价数;C+和C-是正、负离子的浓度;Ceq为当量浓度;U+和U-是正、负离子的离子淌度;F为法拉第常数。如果Λ+和Λ-分别代表 1当量正离子和1当量负离子的导电能力,则Λ=Λ+-+=U+F,Λ-=U-F。
  
  1926~1928年,昂萨格认为溶液浓度增加时,离子间距离缩短,静电作用增强,他应用静电理论得到在极稀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公式:
  
  
  式中A为常数,图中也说明了溶液的当量电导与当量浓度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这一点与F.W.G.科尔劳施的精确电导测量结果完全符合,甚至昂萨格的电导公式中的常数 A也与实验测得的斜率相同,说明在极稀溶液范围内(对盐酸和氯化钾等对称的一价离子电解质来说,在<0.01N 范围内适用),上述强电解质模型是反映实际的。上式中的Λ0是外推法得到的C→0时的当量电导,相当于无限稀释时的当量电导。此时离子间的距离足够远,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是独立移动的,静电力不起作用。
  
  
  
  如果把Λ+=U+F和Λ-=U-F改写成Λ+,0=U+,0F和Λ-,0=U-,0F,式中附加在Λ+和Λ-中的下标0表示它们是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当量电导,于是,不管电解质中对应的离子是什么,U+,0和U-,0都应有独自的固定的数值。这就是科尔劳施根据实验提出的无限稀释条件下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