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对象串行化
1)  object serialization
对象串行化
1.
We apply this technology to Java object serialization to assure the compatible among the objects and make the objects be able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该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利用Java中的版本标识技术来解决对象演化中的兼容性问题,并把该技术应用于Java的对象串行化过程,使得不同的对象之间不会出现不兼容的关系,保证兼容的对象能利用串行化机制共享信息。
2)  Absolute serialize time order
绝对串行化时序
3)  serializability
可串行化
1.
Lock and serializability are two important methods for concurrency control.
加锁与可串行化是并发控制中采取的2个主要措施。
2.
All the transaction-oriented policies of relaxing serializability such as epsilon serializability and similarity serializability and quasi consistent serializability can result in bounded inconsistency of data.
ε-可串行化、Δ-可串行化、准一致性可串行化等现有面向事务的放松可串行化正确性准则虽能帮助更多无线通信事务满足其截止期要求,但会导致数据的受限不一致。
3.
On the basis of this,an Xpath-based locking protocol is put forward and the schedule within the locking protocol mentioned above is proved to be serializability.
通过简化XPath数据模型,定义基于该模型的几种Native XML数据库操作,提出一种新的基于XPath的加锁协议,分析该协议下的调度是可串行化调度,并针对其性能问题进行探讨。
4)  serial thinning
串行细化
1.
Based on the study of ZS and LW thinning algorithms,combine the serial thinning with the parallel thinning methods and bring some template to improve the thinning algorithm and make it successfully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needless trees and useless pixel.
在研究ZS和LW细化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串行细化与并行细化相结合的方法,并引入一些模板改进算法使其能够有效去除多余枝杈和冗余像素的问题;通过对手写体数字、字母的文字进行测试,表明该细化效果较好,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5)  serializing [英]['siəriəlaiz]  [美]['sɪrɪə,laɪz]
串行化
1.
Two High Application of XML Serializing;
两个XML串行化的高级应用
2.
Combining with classically efficient heuristic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scheduling algorithm that integrates communication contention by serializing the.
论文研究异构计算环境下具有依赖关系任务的边调度问题,结合传统任务调度问题中的有效策略,提出一种新的调度算法,该算法通过串行化通信边使通信竞争集成化。
6)  serialization [英][,siəriəli'zeiʃən]  [美][,sɪrɪəlɪ'zeʃən]
串行化
1.
Transaction Model and Serialization Transaction Management for Mobile Multi-database;
移动多数据库事务模型及其可串行化事务管理
补充资料:对象化
      标志人类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用这个范畴揭示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为对象的事实。劳动的实现意味着创造一定的产品,而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表明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本质的力量由活动(运动)的形式转化为物质存在形式,创造出一定的客体。与对象化相对立的反向转化是非对象化。非对象化不是对象的丧失,而是对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能力,使对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进入主体活动的形式。对象化是主体向客体的转化,非对象化是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对象化和非对象化通过对象性的活动达到具体的同一。
  
  G.W.F.黑格尔曾经用对象化的概念来揭示劳动的本质,但他把劳动仅仅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动。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自我意识是主体,它外化为客体,这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即自我意识的异化,从而把对象化和异化非历史地等同起来。L.费尔巴哈也曾经把对象化和异化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不过,他认为对象化的主体不是自我意识,而是有血有肉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他把对象化运用于宗教批判,认为人在宗教中将自己的隐蔽的本质对象化,因而上帝跟人的对立、分裂不过是人跟自己本质的分裂。马克思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开来,认为异化是同雇佣劳动相联系的一种历史性的暂时现象,而对象化则是社会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基础。同时,马克思强调作为对象性活动(劳动)的对象化的客体的创造,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对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占有和改造。"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式。人在改变自然物的形式的时候,就在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实现。马克思关于对象化的解释揭示了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事实,指出了人类生产自己的社会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对象性活动的特征。同时,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辩证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深刻地解决认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