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社会学性质
1)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社会学性质
2)  social nature
社会性质
1.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Shang Dynasty is becoming a difficult issue in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pre-Qin days.
自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卜辞发掘以来的一个世纪里,随着史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商代社会性质逐步成为先秦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2.
Whether the national situation and social nature of the old China is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or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旧中国的国情及社会性质究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这是一个仍然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
3.
Other viewpoints are not in conformance with Marxist s theory or China s historical reality, nor can any of them explain early China s social nature after 1949.
其他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 ,难以解释建国初的中国社会性质 ,而且就中国历史实际言 ,也难以自圆其说。
3)  social character
社会性质
1.
<Abstrcat> There have been fierce controversies since 1920s on the slave system,the social character of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讨论以来,聚讼纷争,至今尚无定论。
2.
By defining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the present transferring China,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ategory “Commercial- agrestic China”, centering which, the author makes a deep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found.
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法治建设深受特定社会性质的制约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法治建设。
3.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the employers of privately operated eco nomy is definitely not of the bourgeoisie .
私营经济雇主的社会性质决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他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阶层 ,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
4)  Scientific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
5)  Sociology of Sexuality
性社会学
1.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Feeling about Starting the New Course of Sociology of Sexuality in Our University;
对我校开设《性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与体会
6)  sociologity
社会学性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 20世纪 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