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裸子化石
1)  gymnosperm fossil
裸子化石
1.
Discovery of gymnosperm fossil in Taiyuan Formation and its geological meaning for Well Gu2 in Gubei;
孤北古2井太原组裸子化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2)  living fossil gymnosperm
活化石裸子植物
1.
The leaf and seed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average mass fraction are analy sed for four species of living fossil gymnosperm: Ginkgo biloba L.
Don)Koch)和水杉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 4种著名活化石裸子植物的叶和种子的元素组成和平均质量分数进行了测试分析 。
3)  gymnosperm (fossil)
裸子植物(化石)
4)  psilophytopsid (fossil)
裸蕨类(化石)
5)  baring [英][bɛə]  [美][bɛr]
裸化
6)  bare rock
裸礁石
补充资料:裸蕨类(化石)(luojue lei
      裸蕨类是原始维管植物,植物一般较矮小,呈现为二歧分叉的轴系,既无叶,也无根,顶端生孢子囊,故又有无叶植物之称。出现于距今约 4亿年前的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颇为繁盛,分布较广,到晚泥盆世绝迹。
  
  最早的裸蕨植物非常矮小,如光蕨高仅数厘米,稍晚的莱尼蕨、植株稍高,可达25~40厘米,再晚的裸蕨则比莱尼蕨高数倍。裸蕨植物的茎分为直立的地上茎和横卧的地下茎,纤细而作等二歧分叉,表面光滑或具刺,地下茎有假根。内部结构很简单,中柱为实心的原生中柱,纤细,皮层反而很厚,且有光合作用的功能,外面为表皮层,具气孔,最外有角质层。
  
  在植物的进化和分类方面,裸蕨植物的地位十分重要,它通常被看成是维管植物的祖先。1859年,J.W.道森最先在加拿大加斯佩的泥盆纪地层发现了裸蕨,但未予重视。60年以后,又在苏格兰莱尼的早泥盆世燧石层中,发现了保存良好的莱尼蕨和羊角蕨等化石之后,裸蕨才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
  
  裸蕨植物通常分为3类,即莱尼蕨类、工蕨类和裸蕨类(三向蕨类)。但是,H.P.班克斯却认为裸蕨植物内容复杂,分类方法过于人为,建议把裸蕨植物重新划分为3个门,即莱尼蕨门(Rhyniophyta),工蕨门(Zostero-phyllophyta)和三向蕨(裸蕨)门 (Trimerophytophyta)等。1987年S.V.迈恩建立原蕨植物门(Proteriodophyta),下分莱尼蕨纲(Rhyniopsida),包括莱尼蕨目和三向蕨目(裸蕨目);工蕨纲(Zosterophyllopsida)和羊角蕨纲(Horneophytopsida)。
  
  莱尼蕨类是最简单的维管植物,有人把它提升为莱尼蕨纲。茎直立无叶,二歧式分叉,具中始式的原生中柱。孢子囊茎顶着生,孢子圆形。中国、苏联、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早泥盆世地层都有化石发现,但始现于晚志留世晚期。常见的属有光蕨、莱尼蕨、带蕨及Steganotheca、Hedeia、Yarrvia等。
  
  工蕨类的特征,多数和石松类相同,茎二歧式分枝,并有向假单轴式分枝发展的趋势,或趋向于单轴式分枝,中轴的结构已比莱尼蕨进化,木质部为外始式,孢子囊球形或肾形,常聚集成穗状,孢子囊沿上边横裂。中国、苏联、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早泥盆世地层都有发现。常见的属有工蕨、Sawdonia、Hicklingia、Gosslingia、Crenaticaulis、Rebuchia、Kaulangiophyton等。
  
  裸蕨类的结构比前面两科更趋复杂,主轴呈单轴式分枝,侧枝二歧式或三歧式分枝,不育枝表面光滑,生殖枝二歧式分枝达6次之多,形成一具32枝孢子囊的孢子囊穗;中柱较大,中始式,管胞具梯状纹孔一环状纹孔式。主要出现于欧洲、北美和加拿大。主要属有裸蕨、Perti-ca、三向蕨、Dawsonites、Hostinella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