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uster evolution
团簇结构演变
2)  clusters
团簇
1.
Structure and Magnetism of Co_n(n=2~10)Clusters;
Co_n(n=2~10)团簇的结构和磁性
2.
Equilibrium geometries and thermodynamics properties of Ti_n(n=2~6) clusters;
Ti_n(n=2~6)团簇的平衡结构及其热力学性质
3.
Application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for the study of ammonia clusters from n=2 to 8;
氨团簇(NH_3)_n(n=2~8)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  Cluster
团簇
1.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clusters composed of small bimolecular acetamide combining with waters in terms of ABEEM/MM method;
应用ABEEM/MM方法对生物小分子CH_3CONH_2(H_2O)_n(n=1~3)团簇的理论研究
2.
Isomer structures of C_(36) cluster;
C_(36)团簇的异构体构型
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ater Clusters by Classical and Polarizable Water Models;
水分子团簇分子力场方法的比较研究
4)  Be cluster
Be团簇
5)  cluster-cluster aggregation
团簇-团簇凝聚
6)  clusters arrays
团簇阵列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恒星的结构和演变

恒星是由星际物质构成,早在17世纪,牛顿就提出了散布于空间中的弥漫物质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凝聚为太阳和恒星的设想。经过天文学家的努力,这一设想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理论。观测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许多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分子云。1969年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理查森·B·拉森在他的加州理工学院写出了星际物质转变成恒星的过程。

拉森设想有一团球状星云的质量和太阳的质量正好相等。他用了一种在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合理地反映一团气体坍缩的计算过程探索了它的变化,他的研究起点不是星际物质,而是密度已经增大的一个云团,相当于大规模坍缩物质中的一粒碎屑。因此,可以说这种云团的密度早已超过了星际物质:每立方厘米已达6万个氢原子。拉森初始云团的直径大致为其后将由这团物质形成的太阳半径的500万倍。接下来的过程是发生在一段天文学上来说极短暂的时间中,也就是50万年内。

这团气体最初是透光的:每粒尘埃不断发出光和热,这种辐射一点也不受周围气体的牵制,而是畅行无阻地传到外空。这种透光的初始模型也就决定了气体球团的今后的演变。气体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落到中心去,于是物质在中心区积聚起来。本来质量均匀分布的一团物质,这时变成越往里密度越大的气体球。这样一来,中心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越来越大,内部区域物质的运动速度的增长表现得最为突出。开始时几乎所有的氢都结合成氢分子:一对对氢原子彼此结成分子。最初气体的温度很低,总也不见升高,这时因为它仍然太稀薄,一切辐射都能往外穿透而溃缩着的气体受到的加热作用并不明显。要经过几十万年后,中心区的密度才会大到使那里的气体对于辐射变得不透明,而在此以前的辐射一直在消耗热量。这么一来,气体球内部的一个小核心就要升温。后者的直径只有那个始终充满向中心下落物质的原气体球的1/250。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也就变大,终于使坍缩过程停了下来。这个特密中心区的半径和木星轨道半径差不多,而它所含的质量只及整个坍缩过程中涉及的全部物质的0.5%。物质不断落到内部小核心上,它所带来的能量在物质撞到核心上的时候又成为辐射而放出。同时核心在缩小,并变得越来越热。

这种过程一直要进行下去,直到温度达到大约2000度为止。这时氢分子开始分解,重新变成原子。这种变化对核心的影响很大。于是,核心再度收缩,到收缩时释放出能量把全部的氢都重新变为原子。这样,新产生的核心只比今天的太阳稍大一点。不断向中心跌下的全部外围物质最终都要落到这个核心上,一颗质量和太阳一样的恒星就要由此形成。在往后的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实际上只有这个核心了。

比如猎户座的发光星云。在一个直径大约为15光年的空间范围里所包含的是浓缩的星际气体,那里的物质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万个氢原子。虽然对星际物质来说这是非常高的密度,但猎户星云中的气体比地球上所能制造的最好真空还要稀薄得多。发光气体的总质量估计为太阳的700倍。星云中的气体是受到一批蓝色高光度星的激发而发光的。可以肯定的是,猎户星云中有诞生才100万年的恒星。这个星云中所找到的浓缩区使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区域目前还在生产恒星。

因为这样的核心是在逐渐转变为恒星的,人们称之为“原恒星”。它的辐射消耗主要由下落到它上面的物质的能量来补充。密度和温度在升高,原子在丢失它们的外层电子,人们称它们为电离原子。由于落下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厚厚的外壳包围了它,使它的可见光不能穿透出来,人们从外面还看不到多少内幕。原恒星从内部照亮外壳。要到越来越多的下落物质都已经和核心联成一体时,外壳才会变成透光,星体就以可见光突然涌现出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