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宁镇及宜溧地区
1)  Ningzhen and Yili Region
宁镇及宜溧地区
1.
Represent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limate Sudden Event Occurred around 5700 a B.P.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in Ningzhen and Yili Region;
宁镇及宜溧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典型沉积相与5700 a 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
2)  Yixing-Liyang hill area
宜溧山区
1.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there are about 26 families,44 genus,82 species of the pteridophytes in Yixing-Liyang hill area,40 species of them are medicinal pteridophytes.
据调查统计,宜溧山区现有蕨类植物26科、44属、82种,其中40种左右有药用价值。
3)  Ningzhen area
宁镇地区
1.
Geochemistry of Anjishan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in Ningzhen area: Constraint to origin of the magma with HREE and Y depletion.;
宁镇地区中生代安基山中酸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亏损重稀土和钇的岩浆产生的限制
2.
Through analyzing field profiles in Ningzhen area of Jiangsu, characteristics of 4 key genesis types of Lower Palaeozoic sequence interface are analyzed in the area, classification of the Lower Palae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s made, of which 5 second stage sequences and 34 third stage sequences are established.
通过江苏宁镇地区的野外剖面研究,分析了该区下古生界四种主要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特征,对该区下古生界地层进行了层序划分,共划分出5个二级层序、34个三级层序。
4)  Liyang district
溧阳地区
1.
Evaluation on bio-diversity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in Liyang district;
溧阳地区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评价
2.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influences of which human act to the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paper, the dynamic of spatial patten of forest landscape in Liyang district was studi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为了解人为影响下森林景观空间特征的历史变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溧阳地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点。
3.
In this paper,three economical index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al benefits of the seven main forest types in Liyang district.
选择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3种经济评价指标,对溧阳地区7种主要的森林类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5)  Yilihe River
宜溧河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Yilihe River, Taihu Basin;
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
6)  Ningdong Town
宁东镇区
补充资料:宜山镇

宜山取自“泥山”乳柑何以成为韩彦直笔下的第一贴 宜山镇,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濒临东海仅7公里许,气候温暖,多为海涂冲积土,与出产我国著名柚类——四季抛的马站镇相距不远,而闻名遐迩的农民城——温州龙港镇便是由原宜山区分析出去的。而今,温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擦旁而过,坐车从温州到宜山镇,仅需1个小时。宜山,宋时称泥山,韩彦直时代隶两浙东路温州郡平阳县,明时称为仪山,清时改为今名,曰宜山。苍南县于1981年自平阳分县设立的。

宜山镇地处苍南县东部的江南水网平原,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区、27个行政村,共13057户、40251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是一个交通便捷、工业、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温州市工业卫星镇。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38亿元,财政税收2291万元。

宜山镇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就是描写当地纺织能手高机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使宜山的纺织发展带来生机,1983年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前景”。从此,宜山有了“中华第一‘织’”的称号。1995年宜山被县委、县政府命为“纺织城”。全镇85%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生产,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多年来,宜山纺织品市场一直成为“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目前,宜山形成了纺织业、针织业、搪瓷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产品档次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区域经济优势日趋明显。

纺织业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率先跨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目前,该镇现有一所高级中学、两所初中、四所小学,其教育设施硬件建设优化,教育综合实力经全面考核位居全市第十名。镇一小与实验二小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楼鳞次栉比,城镇建筑面积达3.5平方公里,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人均住房达28.43平方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2002年被评为温州市二星级文明镇,宜一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宜山镇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居江南中心位置,东接海域,距离龙巴公路6公里,南靠金乡公里西距县城15公里,北邻龙港,两纵一横道路网贯穿宜山,形成公路交通中心枢纽,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宜山的群众十分勤劳,人均收入比较平衡,发展的观念、思路得到较大的转变,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很迫切;三是以针纺织业为支柱的产业链已形成,群众比较熟悉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已成为宜山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

根据这些优势,宜山镇把宜山定位为鳌江流域重要的轻纺织工业基地,按照这个定位,今后几年的工作思路是“构筑两大中心,建成三大板块”。

“构筑两大中心”一是要基本建成温州纺织品制造中心,就是要建成集原料、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集群化的产业体系。二是要基本建成纺织品销售中心,以针织内衣系列为主,形成温州地区较有特色的纺织品物流集散地。

“建成三大板块”,即建成“北城、西工、中商”的城镇形态。“北城”,即以宜山大道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建设北移,拓展集镇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西工”,即以龙金大道为依托,建成1500亩左右的针纺织两大工业园区,提高工业化进程,使之成为苍南县最大的针纺织工业园区。“中商”,即以老城改造、小商品市场、商贸城建设为突破口,重振宜山商业雄风。通过努力到2005年末要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税收3200万元,人均gdp达2000美元。

要以创“诚信城镇”为重点,加强对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使“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