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老挝Boloven高原
1)  Boloven plateau in Lao PDR
老挝Boloven高原
2)  Laos [英][lauz]  [美][laʊz]
老挝
1.
Mineral resources in northern area of Laos with its ore-forming prediction;
老挝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与成矿预测
2.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reservoir area inhabitant resettlement planning between China and Laos;
浅谈老挝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与国内的异同
3.
Laos Forest Resource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老挝的森林资源与水土保持
3)  China-Laos
中国-老挝
4)  temples of Laos
老挝寺院
1.
Through the examing hinayana buddhism and Laos temples, this article deal with how the destiny of hinayana buddhism is embodied in the structure and running atmosphere of temples of Laos.
通过对小乘佛教及老挝寺院的考察,探讨老挝寺院在总体布局及氛围营造方面体现小乘佛教之自身命运的维系这一主题。
5)  Laos Bombyx mori
老挝家蚕
1.
Sequences and its Molecular 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ox3 Gene of Laos Bombyx mori;
老挝家蚕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初探
6)  Laos Crisis
老挝危机
1.
The U.S.-Thai Rel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Laos Crisis in 1960-1962;
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与美泰关系
补充资料:老挝历史
      全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北部,是一狭长的内陆国家,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最窄处只有120公里。东邻越南,南界柬埔寨,西连泰国、缅甸,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面积 23.68万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上、中、下寮三部分。人口 385万人(1985),有60多个民族,主要是老龙族(亦称佬族)、老听族、老松族、苗族、卡族等。其中老龙族约占全国人口的 1/3。通用老挝语,居民多信奉佛教。首都万象。
  
  古代及中世纪  至迟在10万年以前,老挝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在老挝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表明,史前社会该地区曾先后居住过美拉尼西亚人、尼格罗人和印度尼西亚人。发现较多的洞穴遗址和零星分布的文化遗存分别属于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其中以川圹查尔平原的巨石文化最为著称。
  
  1~12世纪,老挝地区的主要居民为孟-吉蔑人,他们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小国,其中以川圹和甘蒙一带的西科达蒙较为强盛,中国史书称之为"堂明"。227年,堂明王曾遣使到中国东吴聘问。6世纪,真腊兴起,南并扶南,北兼道明(即堂明)、僧高诸国,今万象以南尽为其所有。8世纪初,真腊分裂为二:南部为水真腊,北部以今老挝地区为中心形成了陆真腊。陆真腊又名文单国。717~798年,先后四次遣使到中国访问。在文单北面,还有一些泰人部落,隶属于中国南诏地方政权。西北部又有女王国,与南诏和安南均有贸易往来。
  
  9世纪初,水、陆真腊重新统一,真腊成为中南半岛强国之一。10世纪以后,相继迁入老挝地区的泰佬人开始兴起,建立了许多小国,以琅勃拉邦的孟斯瓦国最为强盛。1353年,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又称南掌王国),首都为琅勃拉邦(见彩图)。其疆域东界安南(今越南)、东南连占婆(今越南中部),南接真腊(今柬埔寨),西邻暹罗(今泰国),西北及北部与缅甸、中国接壤,从而奠定了现代老挝的疆界。
  
  法昂王实行"景孟制",分封诸子到各地进行统治;又从柬埔寨引进了小乘佛教。桑森泰王进一步健全了统治机构,更换了许多官吏。他把国人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平民和奴仆(苦儿)。贵族分为六等:昭帕耶、帕耶、披阿、献、闷、坤,按级别大小担任各级官吏,被称为"昭孟"。此外,桑森泰王还普查全国人口,整编军队,把全国30万佬族壮丁编为五个"会索",每个"会索"设常备军 3万,后备军2万,另有5万留守队。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世纪,由于内部争权夺利和越南入侵,老挝一度衰落。16、17世纪,老挝封建社会进入发展阶段,封建等级制进一步完善,最高一级称帕沙拉(或召片领)即国王;第二级为"色纳",即国王的顾问;第三级称"阿玛",为各级官吏,最下一级为"约特"。国王有 3名顾问,分管军事、行政和外交。各级官吏按贵族等级获得相应的田地作为自己的俸禄,这种制度被称之为"萨迪那"。老挝封建土地制度分为国有土地和村社土地两部分,实行农奴式的"贡滥"剥削,盛行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波提萨拉腊王和塞塔提腊王时代,老挝与暹罗和缅甸多次冲突,1575年,缅甸第3次入侵老挝,将新都万象洗劫一空。苏里亚旺萨继位后(1633)老挝国势重新振兴。1707年,因王位之争,琅勃拉邦脱离万象。1713年下寮的占巴塞也宣告独立,老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1776年以后,暹罗控制老挝,越南则乘机控制川圹地区。老挝封建社会进入衰落阶段。
  
  法国殖民统治时期  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向老挝渗透。1885年法国在琅勃拉邦设立领事馆。1893年以武力迫使暹罗签订《法暹曼谷条约》,把老挝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琅勃拉邦成为名义上的"保护国",其他地区则由法国直接统治。1894年,法国任命A.-J.-M.巴维为驻琅勃拉邦高级专员。1895年,卜洛希出任法国驻老挝第一任最高驻扎官。1911年,法国进一步废除各地土王,将全国划分为省、县、区、乡、村五级行政单位,统治机构逐步健全。
  
  法国对老挝的统治以掠夺和剥削为主要目的,初期主要采取霸占土地、征收捐税等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兴办一些工矿企业,开辟种植园。在法国统治下,封建制度被保留下来,殖民剥削和封建剥削使老挝各族人民负担沉重。1901~1919年先后爆发三次大的反抗斗争,其中1911年昂克欧领导的佧人起义坚持了20多年。1930~1940年期间,波宁和丰督矿工举行多次罢工,要求增加工资。
  
  1940年9月,日军占领印度支那,法国仍保有其殖民机构和军队。1945年3月9日,日军以武力解除法军武装,夺取了殖民政权。老挝爱国人士在泰国建立抗日的"伊沙拉"组织(寮国自由阵线)。不久,日本宣布投降,老挝抗战组织领导人民在各地夺取政权,并于10月12日宣布独立,成立以佩差拉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外交大臣兼革命军总司令的老挝临时抗战政府。1946年初,法军以武力重占老挝,恢复旧王朝。1949年 7月19日在巴黎签定的《法老协定》规定老挝为法兰西联邦内的独立国。与此同时,老挝各阶层人民展开了抗法斗争,1950年,各地爱国力量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建立新的"伊沙拉"组织(即老挝民族统一战线,简称巴特寮),成立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民族解放政府。到1953年,巴特寮已解放了桑怒、川圹及琅勃拉邦部分地区。1953年1月12日,法国被迫承认老挝为独立国家。
  
  从日内瓦会议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  195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解决印支问题的十四国会议,老挝独立得到了国际承认,法国撤出印度支那。但美国乘机插足老挝,扶植亲美势力,1953年 3月22日建立老挝人民党。1956年 1月"伊沙拉战线"改组并扩大为老挝爱国战线。50年代中期以后,老挝形成了三派政治力量:以巴特寮为代表的左派爱国力量,以培·萨纳尼空、富米·诺萨万、文翁·纳占巴塞等人为代表的亲美右派力量和以梭发那·富马、贡勒等人为代表的中立力量。三派长期内战,政府多次更迭。1961年,为解决老挝问题,又一次召开了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同年5月实现全国停火。1962年6月三方组成老挝临时民族团结政府,但不久即告破裂,内战进一步加剧,1965年10月"寮国战斗部队"改为老挝人民解放军。1973年三方再次实现停火,签署《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次年4 月成立了以富马亲王为首相的新的民族联合临时政府。1975年,他曲、沙湾拿吉、琅勃拉邦、万象等地开展了"夺权运动"。老挝右派高级军官和阁员纷纷逃往国外,巴特寮夺取了全国政权,一直领导巴特寮的老挝人民革命党成为老挝的执政党。同年12月1~2日在万象召开了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苏发努冯担任最高人民议会主席,凯山·丰威汉为总理。
  
  1977年以后,越南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对老挝实行控制。1979年 2月20日老挝全国民族统一战线大会通过决议,把老挝爱国阵线更名为老挝建国阵线。1982年 7月人民解放军改名为老挝人民军。人民军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委主席由党的总书记兼任。
  
  1961年 4月25日,老挝同中国建交。在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和战后经济建设中,中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并努力维护同老挝的传统友好关系。1989年10月凯山·丰威汉应邀访华。
  
  

参考书目
   富米·冯维希著,蔡文枞译:《老挝和老挝人民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胜利斗争》,人民出版社,北京,197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