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奶牛蹄病
1)  Milk cow hoof disease
奶牛蹄病
2)  the Disease of the cow Limbs and Hooves
奶牛肢蹄病
3)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oot Rot in Dairy Cows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
4)  cattle footrot
牛腐蹄病
1.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leukotoxin gene of cattle footrot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H05 strain;
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活性分析
5)  Dairy cow ketosis
奶牛酮病
6)  milk disease
牛奶病
1.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milk disease cultured in swimming crab Portunus tritubercularus (portunidae);
三疣梭子蟹牛奶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补充资料:蹄病
      家畜的常见外科病。以马属动物和牛的发病率最高,其中乳牛蹄病约占肢蹄病的80%以上。可使役畜失去劳动力,乳用动物产奶量明显下降,肉用动物肥育时间延长,饲料报酬减低,甚至被迫淘汰。
  
  蹄的解剖结构和病因
  马属动物为单蹄;牛、羊、猪为偶蹄,两蹄之间形成指(趾)间隙。第2、3指(趾)节骨和下籽骨构成蹄的支柱,并互相形成关节。指(趾)伸腱和指(趾)屈腱分别抵止于第 3指(趾)节骨的伸肌突和屈肌面。在第 3指(趾)节骨后下方有指(趾)枕,具弹性,可防震;马属动物在指枕两侧还有蹄软骨。上述组织位于坚硬的蹄壳内。蹄壳是皮肤的衍生物,外为角质,是表皮的衍生物,无知觉;其深层为真皮层,有小叶与角质层的角小叶互相嵌合。
  
  蹄分蹄冠、蹄壁和蹄底。马蹄底后方是蹄叉,牛则形成球部,都由软角质组成。深部也有相应的真皮,与其相对的组织是指(趾)枕。蹄内有丰富的血管网。指(趾)枕和蹄叉(马)、球部(牛)都具有弹性,负重时马的蹄叉或牛的球部受到压迫而向外扩展,可将蹄内血管的血液驱出;当蹄离开地面时,蹄叉和球部的压迫解除,恢复原形,蹄内血管又充满血液。这种作用可促进蹄内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动物),同时还可缓冲地面的震荡。
  
  蹄的上述结构功能异常或受损伤即形成蹄病。家畜肢势不正和蹄形异常以及牛舍、马厩和运动场潮湿和卫生不良等,常是引起蹄病的素因。装蹄和护蹄不良、机械性损伤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则是引起蹄病的诱因。饲料单纯或配合不合理,钙、磷比例失调,某些微量元素(硫、锌、铜、硒等)缺乏或比例不当,也可影响骨和角质的代谢而导致蹄病。某些代谢病(如牛瘤胃酸中毒)则是乳牛蹄病的直接原因。
  
  蹄病种类  常见的如下述。
  
  蹄角质和真皮部疾病  主要包括:①蹄裂。蹄壁角质分裂,出现纵裂或横裂。马属动物和牛、猪都可发生。肢势不正、变形蹄、角质干燥和装蹄失宜是蹄裂的素因,直接原因常是由于蹄冠部受外伤,损及角质的生发层,使新长出的角质即有裂痕。蹄受突然震荡,也可使某部分的角质裂开。如裂隙伤及真皮,能引起剧烈疼痛,患畜出现跛行。裂口感染化脓时则症状更为明显。现多用丙烯酸类和环氧树脂等粘合剂粘合,效果较好。②蹄叶炎。又名弥漫性无败性蹄皮炎,是马和牛的常发病。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长途运输过劳,突然食用大量精料使消化发生紊乱,由肠炎、子宫炎和乳房炎等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被吸收等原因,使血管渗透性和蹄内血液循环发生变化,原来互相嵌合的角小叶和真皮小叶就因其间有大量渗出物积聚而被分开,引起剧烈疼痛。发病时,蹄温可增高4~6℃,指动脉搏动强,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变成芜蹄。治疗时要注意除去病因,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慢性发生时即应注意护蹄。③蹄底溃疡。又名局限性蹄皮炎。发生于牛,通常侵害两外侧趾。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有认为系固有趾动脉终支和内、外趾动脉吻合支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所致;也有认为与牛长期站立于水泥地面或炉灰渣地面有关。饲料中缺锌、牛舍和运动场过度潮湿或有砖石瓦块等异物都可导致本病发生。病的早期可见蹄底和蹄球结合部局部褪色,压迫时感到发软,并有疼痛反应。较晚期病例其角质可出现缺损并露出真皮,或长出菜花样或莲蓬样肉芽组织,容易继发化脓性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治疗时宜先暴露病组织,切除坏死的角质、真皮和过剩的肉芽组织,然后用防腐剂或收敛剂包扎。全身用抗生素。两趾尖可钻洞用金属丝固定一起,在健趾下粘一木块,以减轻患趾负重。④白线病。连接蹄壁角质和蹄底角质的软角质裂开并继发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马和牛都可发生,马多发生在蹄侧壁白线,牛多发生在远轴侧白线。致病原因是蹄钉等异物刺伤或过度牵引使软角质裂开,而后泥土、粪尿等从裂口进入,引起感染,形成白线脓肿。感染也可能沿小叶向蹄冠蔓延,引起蹄冠部脓肿。治疗时须扩开裂开的角质,使之成倒漏斗状,以彻底排出脓汁,再注入碘仿醚或碘酊等消毒药品,然后包扎。蹄冠部形成的脓肿也应切开。⑤钉伤。装蹄时由于蹄铁和蹄钉质量不好或下钉不正等引起,造成真皮损伤或受压。马和役用牛多有发生。一般在钉掌后2~3天出现跛行。如直接伤及真皮则立刻出现跛行。常继发感染,且易引起破伤风。治疗时须拔除蹄钉,扩大钉口的角质,使渗出物或脓汁充分排出,再灌注碘酊等消毒药品包扎。⑥蹄叉腐烂。蹄叉真皮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并伴有蹄叉角质的腐败分解,是马属动物特有的蹄病。引起本病的原因是护蹄不良、厩舍和系马场潮湿不洁。如粪尿等长期浸渍蹄叉角质,引起角质软化;继发感染而引起角质腐败分解。炎症蔓延到真皮后可引起剧烈疼痛,特别在软地行走时,因地面更易触碰腐烂处真皮而使跛行加剧。治疗时须削除腐败分解的角质,用麻丝浸松溜油填塞。
  
  指(趾)间隙疾病  见于偶蹄兽。主要有:①指(趾)间皮炎。未扩延到深层组织的指(趾)间皮肤炎症。特征是皮肤不裂开,有腐败气味。潮湿不卫生为其素因,感染为其诱因。已从病变中分离出结节状杆菌。本病不引起急性跛行,而表现运步不自然、表皮增厚和充血、指(趾)间隙有渗出物附着,有时形成痂皮,进一步发展可致球部角质分离。感染后发展为潜道,并可继发蹄底溃疡和坏死性蹄皮炎。治疗时宜先使蹄干燥清洁,再涂敷防腐剂和收敛剂。也可用 5%硫酸铜液蹄浴。②指(趾)间皮肤增殖。指(趾)间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增殖性反应。以黑白花乳牛和海福特肉牛为多发。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指(趾)间皮肤受刺激或剧伸也是发病原因。多发生在后肢。小病变不引起跛行。增殖物逐渐增大、增厚并形成舌状突起时,其表面可出现破溃,引起感染,并有恶臭的分泌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初发的小增殖物,可用鱼石脂软膏包扎,以缓和临床症状;大的增殖物需手术切除。③腐蹄病。又称指(趾)间蜂窝织炎或指(趾)间坏死杆菌病。特征是指(趾)间皮肤裂开和坏死,感染很快向周围组织蔓延。病原为坏死杆菌或产黑色素梭菌和螺旋体。发病后18~36小时指(趾)间隙和蹄冠部出现脓胀,皮肤有小裂口,有难闻的恶臭气味。36~72小时后病变扩大,症状明显,可伴有全身症候。宜彻底除去患部坏死组织,清洗后用防腐剂包扎,并用抗生素治疗,并已可用疫苗预防。
  
  蹄深部组织疾病
  包括蹄内骨、关节、腱和腱鞘、滑膜囊的疾病。经常为由角质和真皮疾病、指(趾)间隙疾病的感染蔓延引起的化脓性疾病,如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腱鞘炎等。牛可形成球部关节后脓肿,并常以蹄冠部蜂窝织炎形式出现。蹄内化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明显,患蹄几乎不着地,运步时呈三脚跳。经常伴有全身性症候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脉搏增数、呼吸加快等。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治疗宜扩开原发病灶,彻底排除蹄内脓性渗出物,去除坏死组织,清洗后用防腐剂包扎。有全身症状的须用抗生素疗法和支持疗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