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京十三陵地震台
1)  Shisanling Seismic Station
北京十三陵地震台
1.
Optimization of Observational Technical System of Shisanling Seismic Station;
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建设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地震观测监控系统,将原来分散的观测项目(如测震、GPS、气氡、气汞、电磁波、地电场等测项),改造为集中到一台服务器管理,在一个监控平台上统一实现了对台站数据的收集、入库、管理、处理、监控等业务;对这些观测项目可以在控制台上直接取数并将数据入库;初步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监控的软件管理系统,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量,方便台站工作人员操控。
2)  Ming Tombs Seismic Observatory
十三陵地震台
3)  Beijing Ming Tombs
北京十三陵
4)  Beijing Observatory
北京基准地震台
5)  Beijing seismic station
北京地震基准台
6)  BSTN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
1.
Quasi-digitized DAPS system in BSTN and system produce;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DAPS系统及其系统产出
补充资料:十三陵
十三陵

    中国明代自成祖以下13个皇帝陵墓。因明初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墓在南京东郊(见明孝陵)。后迁都北京,十三陵便建在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周围40千米,四周依山设围墙。各陵以长陵为中心,向左右排列。陵门大红门前有石牌坊和下马碑,门内有神路通往各陵。神路以“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为起点,后有整块白石雕成的石兽24个,石人12个和棂星门。各陵皆背山而建,方向不同,但建筑布局一致。陵门前有无字碑,碑前建石桥与神路相接。陵前部为宫院,有祾恩门、祾恩殿、牌楼门、石几筵等。后有圆形宝城,宝城上建明楼,城内圆形封土下是埋葬帝、后的地宫。所有建筑均在一条轴线上,自前向后地势逐渐增高。十三陵的方城圜丘制度与明孝陵一脉相承。其中定陵于1956~1958年发掘,地宫已建成定陵博物馆,对外开放。
   
   

明长陵祾恩殿

明长陵祾恩殿


   
   定陵为明神宗朱翊钧与孝端、孝敬皇后的陵墓。在十三陵陵区的中部偏西处。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四十八年入葬。历时6年完工,耗银800万两,为当时全国两年赋税收入的总和。地面建筑在清初遭严重破坏,现建筑是清乾隆时重建,已被简化。定陵的陵园建筑与各陵基本相同,地宫在宝城封土下,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全部为石结构。各殿间有石门相通,用自来石顶门封闭。中殿设石供案、黄琉璃、五供、长明灯等。万历皇帝和两皇后的棺椁置于后殿棺床上。所出土的随葬品均为当时最高等级的用品,包括谥册、谥宝、金银玉瓷器及帝后服饰等,对研究文物制度有重要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