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昆虫化石
1)  fossil insect
昆虫化石
1.
The fossil connunity Eosestheria was found associated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fossil insect.
河南信阳大别山地区陈棚组上天梯段凝灰质钙质页岩中首次发现昆虫化石莱阳中蝽(Mesolygaeuslaiyangensis),共生化石有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化石群,含化石地层时代暂定为晚侏罗世;陈棚组与安徽晓天的毛坦厂组及冀北、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可以对比。
2)  fossil insects
昆虫化石
1.
Discovery of fossil insects in the Tuodian Formation,central Yunnan;
滇中妥甸组中首次发现昆虫化石
2.
There are some fossil insects in the Beipiao Formation of Lower Jurassic.
描述了中蠊科昆虫化石4个新种:Rhipedoblattina jidongensis sp。
3)  Insecta (fossil)
昆虫纲(化石)
4)  fossil mayflies
蜉蝣昆虫化石
5)  gum anime
含昆虫化石树脂
6)  Insect Culture
昆虫文化
补充资料:昆虫纲(化石)
kunchong gang (huashi)
昆虫纲(化石)
Insecta (fossil)


   昆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类别之一,但所发现的化石却相对较少。研究昆虫化石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各类昆虫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主要是探索早期昆虫的起源及在不同地质时代的进化及其与近代昆虫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利用化石阐明古地理变迁、古气候特点以及沉积环境等,为地层对比、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证据,从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地层问题。
 形态特征 昆虫化石的身躯分为头、胸、腹 3部分,头部由若干骨片合成,是虫体神经枢纽和攫食中心。头部有1对触角、1对上颚、1对下颚和1对唇,后3对组成口器。触角和口器因不同的种类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胸部分前、中、后胸节,是运动的中心,每个胸节都有1个背板、2个侧板和1个腹板;3个胸节各有1对足,称前、中、后足;中、后胸节各有成对的翅膀,分别称前翅和后翅(如蜻蜒),有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如双翅目),有的完全无翅(如无翅亚纲)。昆虫的翅脉主要由纵脉和横脉组成,纵脉有6支:前缘脉(C)、亚前缘脉(Sc)、径脉(R)、中脉(M)、肘脉(Cu)、臀脉(A),各脉又可分为若干支脉(如M~M);横脉分布于纵脉之间,用小写字母表示如r-m,中间形成翅室。纵脉分割翅面,形成前缘区、亚前缘区、径区、中脉区、肘区、臀区、轭区等等。脉纹和脉区变化复杂,进化明显,成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对化石来说,更为重要。腹部的环节变异明显,由5~12节组成,是新陈代谢和繁殖中心。腹内无肝脏,有涎腺和心脏,是典型的用气管呼吸的动物。每个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各节由节间膜连接;每节两侧各有气门;最后一节为尾节,肛门开口于腹面;雄虫腹末有交配器,雌虫有产卵器;幼虫腹末有附肢,成虫后消失,或残留一对尾刺。
 地史分布 已知的昆虫化石,最早见于晚泥盆世,泥盆纪以前发现的化石,迄今尚未得到公认,以后的各个时代中都有化石,根据地史中所发现的昆虫化石,大体上分为3个大的繁盛期:
 ①  晚古生代繁盛期(尤其中石炭世―二叠纪) 这个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陆生植物大量生长,树林茂密,河川、沼泽、湖泊较多,昆虫随着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又是重要的成煤期,在含煤地层,在湖盆或滨海沼泽沉积中常常发现丰富的昆虫化石,如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南非等。中、晚石炭世的昆虫,主要以古翅式(翅只能上下拍动,不能折叠)昆虫占统治地位;二叠纪的昆虫较为进化,由不完全变态发展为完全变态,古翅式昆虫逐渐趋向衰退,有的科、属、种已经绝灭,继之,新翅式(翅能上下,前后运动,并可折叠贴于腹部)昆虫兴起和繁盛。近年来,在中国山西乡宁,陕西澄城、蒲城、河北、安徽等地先后发现中石炭世―二叠纪的昆虫化石。这些绝灭的属种为进化提供了证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