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有孔虫化石定量分析
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oraminifera
有孔虫化石定量分析
2)  smaller foraminifers
有孔虫化石
3)  forminiferal zonation
有孔虫化石带
4)  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量化分析
1.
Metal magnetic memory quantitative analysis system for welding crack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油气管道焊接裂纹金属磁记忆定量化分析系统
2.
A process model for acquisition of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and i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制造资源获取的过程模型及定量化分析
3.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3 D visual digit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the aim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sandston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储层构成定量化分析是指储层结构空间性和储层层次性的定量表征 ,其研究目标是建立“储层构成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
5)  foraminiferal flux
有孔虫通量
6)  Foraminifer Content
有孔虫含量
补充资料:有孔虫(化石)
youkongchong(huashi)
有孔虫(化石)
Foraminifera (fossil)


   有孔虫是一类真核单细胞原生生物,除极少数代表如奇杆虫亚目的部分属种生活于淡水外,绝大多数生活于海底或营海洋浮游生活。它们个体微小,身体直径大多小于1毫米,是微体生物,属于原生生物界肉足动物门根足虫纲的,有孔虫的软体是由原生质形成的单细胞,分外围的外质和中部的内质两部分,外质伸出丝状或分枝状伪足,有摄取食物,排除废物的功能,又是司运动和固着身体的工具;内质包含细胞核及食物泡等,司生殖、营养等各种生活作用。软体居于壳内,壳由原生质分泌有机质或者有机质加矿物质构成,有些有孔虫分泌胶结物,再由胶结物粘结海底的砂粒和生物骨骼碎屑构成。
 有孔虫个体小、丰度大,具特征明显多变而易于保存的壳,地质历程虽长(从寒武纪延续至今),但各地质时代的发展变化显著,这些特点使它们成为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解释古环境的重要工具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理想对象。
 正式描述的现生有孔虫大约有6000种,而已知的化石种大大超过此数。在研究和描述现生和化石有孔虫时都以壳体为主要根据。从细胞学、生活史、行为习性及其他现生生物特征等角度研究过的现生有孔虫不足50种。又因为有孔虫在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探中具有多方面和很高的应用价值。所以它们的发现、描述、分类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多半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
 有孔虫壳按其成分和构造可分几类,有机质壳的壳壁呈柔软有弹性的薄膜状,统称为蛋白有机质壳或假几丁质壳,如奇杆虫亚目;胶结壳由原生质分泌有机质或矿物质胶结物,粘结海底砂粒,其他矿物颗粒和动物骨骼碎屑形成,矿物质胶结物常为钙质、铁质或硅质;硅质壳的壳壁由分泌的蛋白石或二氧化硅构成,如硅房虫亚目。大多数有孔虫具钙质壳,钙质壳又可分方解石质和文石质两大类,其超微构造又有多种变化,因类而异。
 有孔虫壳的构造从简单到复杂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构造型式为以下几种(见图[有孔虫壳的构造]有孔虫壳的构造):
 单房室壳由壳壁围成一个空腔,称为房室,房室有一个向外界的开孔,叫做口孔(图a[有孔虫壳的构造]有孔虫壳的构造)。
 列式壳由多个房室组成,房室排列成一个系列, 如Nodosaria属(图b[有孔虫壳的构造]有孔虫壳的构造),第一个房室为初房,分开相邻两个房室的隔板叫隔壁,隔壁周边与壳表交切的一道痕迹叫做缝合线,最末一个房室叫终室,终室向外界的开孔为口孔。壳表口孔周围的区域叫口面。Nodosaria的房室排成一个系列,有的属房室排成双列称双列式壳,如Textularia(图c[有孔虫壳的构造]有孔虫壳的构造)属,也有排列成3列的称三列式壳,如Fijiella属。
 旋卷式壳由多个房室旋卷排列而成,使壳呈圆饼状或圆锥状,以初房为中心,后生的房室沿着初房的对称面,环绕垂直对称面的轴盘旋排列,形成平旋式壳,房室每绕轴360°即构成一个旋圈,平旋式壳两侧对称,如Pu-llenia; 以初房为起点,后生的房室围绕通过初房中心的轴,螺旋排列,形成螺旋式壳,螺旋式壳两侧不对称,背侧可见初房及所有的旋圈和房室;脐侧中央凹陷成脐,只见最后一个旋圈的房室;如Heterolepa(图e[有孔虫壳的构造]有孔虫壳的构造)。有孔虫壳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构造,一般都由这几种基本型式演变组合而来,例如Fusulina为两侧包旋的平旋式壳;Bigenerina的壳幼年期双列式,成年期变为单列式;Cussidulina为旋卷的双列式壳。一部分粟米虫类壳的构造独特,后生的房室环绕初房生长,绕初房一圈生两个房室,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对称面相交成一定夹角,如Quinqueloculina的夹角为144°,Triloculina的夹角120°,Pyrgo的夹角180°,亦即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对称面在同一平面上。
 有孔虫分两个生态类群,底栖类群占有孔虫的大部分,从滨海潮间带到深海平原都有分布,但在大陆架海底透光带内最繁盛,它们以丝状伪足在海底缓慢运动或固着生活,钙质壳底栖有孔虫在接近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处逐渐绝迹,超过这个深度仍能生存的是胶结壳有孔虫,大洋中岛山周围的海底也有底栖有孔虫分布,底栖有孔虫的动物群特征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化石群是解释陆缘海及其滨海地区的古环境、恢复古地理和研究海岸线变迁的重要标志。浮游有孔虫是大洋浮游生物群的重要组分,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活在从表层到1000米以上深度的水体中,平均每立方厘米的海水中有10个个体。从赤道到两极都有浮游有孔虫分布,其动物群随着纬度变化的特征变化明显,暖流水团与冷流水团中的浮游有孔虫面貌迥异,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海洋古气候及古水文特征的重要依据。
 有孔虫属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划分和描述,主要以壳体特征为依据,这些特征包括壳的一般形态及其变化,内部构造及饰变,口孔形状及构造、壳壁成分、结晶形状及分层性,壁孔、管系及茎系的发育情况与微构造等。
 有孔虫的系统分类研究始于1826年,法国学者A.-C.-V.德萨利纳?德奥尔比尼描述了有孔虫200多个属,将它们分属于5个科;至19世纪中叶属及科的数目增加约一倍,从此,近一个世纪以来,H.B.布雷迪(1884),查普曼(1902),J.A.库什曼(1927,1933,1940,1948),J.加洛韦(1933),格莱斯纳(1945),西格尔(1952),波科尔尼(1954,1958),劳泽尔-切尔诺乌索娃和富尔先科(1959),洛布利奇和H.塔潘(1964),尼古(1979)和海恩斯(1981)先后发表了15部研究有孔虫系统分类的著作,其中为同行学者普遍接受,应用广泛者首推J.A.库什曼(1948)和洛布利奇和H.塔潘(1964)的两部专著。有孔虫系统分类的每一次修改都是资料积累增加和研究工具与方法进步的结果,随着高倍光学显微镜的改善,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人们对有孔虫的晶体光学性质与壳壁超微构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洛布利奇与塔潘基于他们的新认识先后于1982和1984年著文对他们自己1964年的分类作了修改补充,1988年发表《有孔虫属及其分类》一书,以新的分类观点,鉴定了3620个属,确认了其中的2455个,其余被认为同物异名或因现有信息不足不能成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