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亨德尔方法
1)  Hindle method
亨德尔方法
1.
A kind of null test and Hindle method for testing convex paraboloid are introduced, and were used in the testing of a Φ 130mm convex paraboloid That using these two methods together at same time in the testing give a more precise result than using these two methods separately is showe
简要介绍了应用于凸抛物面反射镜检验的零位检测法和亨德尔方法 ,详细讨论了如何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 ,对Φ130mm凸抛物面进行实际检验。
2)  Handel [英]['hændl]  [美]['hændl]
亨德尔
1.
George Frideric Handel and His Music Compositions——An analysis of “Lasica Chio Pianga”;
古典与现代的不朽传承——从《让我痛哭吧》看亨德尔及其声乐作品
2.
To Learn the Styl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Oratorio from the Selected Songs of Mr.Handel Messiah;
论亨德尔《弥赛亚》选曲及其清唱剧风格与表现
3)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亨德尔,G.F.
4)  Handel's operas
亨德尔歌剧
5)  Henkel process
亨克尔法
6)  Delphi method
德尔菲方法
1.
Firstly, we identified competencies basing 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n revised and perfected these indexes and definitions through Delphi method.
以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在行业特征的基础上识别管理胜任力,通过德尔菲方法对这些指标及定义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出28个胜任特征(其中评定出8个核心胜任特征),并采用非结构化的Q分类技术将其划分为5个类别。
补充资料:亨德尔,G.F.
      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 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1759年 4月14日卒于英国伦敦。他一生中在音乐创作上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英国取得的。他的生平可分下列 4个时期。
  
  哈雷时期(1685~1702)  市民家庭出身的亨德尔从幼年就显示出优异的音乐才能,9岁从音乐教师F.W.察霍学习,10岁即写了1首三重奏鸣曲。并擅长演奏哈普西科德和管风琴。父亲希望他将来从事法律工作,亨德尔于1702年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但仍不放弃音乐创作和演奏。1个月后,他被聘为当地改革派教堂的风琴师,并在此教堂内教声乐,指导圣乐团,为该团写了大量的清唱剧。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汉保时期(1703~1706) 1703年,察霍为了让亨德尔开阔眼界,以求在音乐上取得更大成就,推荐他去当时德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汉堡,在R.凯泽尔所领导的汉堡歌剧院担任第 2小提琴手。在这里他与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理论家J.马特松结为好友,并在其帮助下写了歌剧《阿尔米拉》(1705年上演)获得很大成功。歌剧院的工作使他提高了音乐写作能力。这期间他还写了另外几部歌剧,仅《阿尔米拉》最为成功,也只有这份总谱被保存下来。在《阿尔米拉》中尽管可以看出凯泽尔和马特松对他的影响,但已显示出他的创作个性。亨德尔还写了不少奏鸣曲和其他体裁的作品,其共同特点是曲调较弱而和声对位的技巧较强。
  
  意大利时期(1706~1710)  亨德尔的音乐才能受到在汉堡访问的意大利贵族美第奇的费迪南多亲王的赏识,邀请他到佛罗伦萨去,亨德尔欣然接受了邀请。当时意大利是欧洲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地方,不仅歌剧、清唱剧居于领先地位。而且也是许多重要的器乐体裁,如协奏曲、奏鸣曲的发源地。1706年秋亨德尔到达意大利,结识了A.斯卡拉蒂、D.斯卡拉蒂、A.科雷利、A.卡尔达拉等著名音乐家,获得许多教益。同时,亨德尔还从丰富的意大利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对他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亨德尔与D.斯卡拉蒂于奥托博尼宫的键盘乐器演奏竞赛,在音乐史上被传为美谈。他两人从此结下了亲密友谊。1708年他写的清唱剧《复活》上演时用了布景,并在科雷利指导下用了45人的乐队伴奏,实际上接近于一部歌剧的演出。同年,他的歌剧《阿格里皮纳》于威尼斯狂欢节时演出了27场,大获成功。意大利之行对亨德尔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他初到意大利时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有音乐天才的青年,那么他离开时已是具有完善技巧的作曲家了。
  
  汉诺威-伦敦时期(1711~1759)  1710年经A.斯泰法尼的介绍,亨德尔去德国汉诺威担任选侯的宫廷乐长。由于汉诺威选侯与英国王室的密切关系,到任不久即被聘赴英国。这时的英国,民族音乐正处于衰微之际,英国舞台上流行的主要是意大利歌剧。亨德尔在英国的最初阶段主要写作意大利式的歌剧,以顺应当时宫廷的艺术趣味和社会风尚,他在伦敦写的第1部意大利式歌剧是《里纳尔多》(1711)。
  
  在英国的初期,亨德尔受到爱好音乐的柏林公爵的赏识,成为他的座上客。1713年,亨德尔向安妮女王献了《祝寿颂歌》,由此得到了女王的特许让他为庆祝《乌得勒支和约》谱写感恩赞。通常这样的荣誉是不会落在一个非英国籍的作曲家头上的。由于女王的赏识,亨德尔取得了英国"宫廷作曲家"的位置。与此同时,亨德尔希望自已的音乐有更广泛的听众,也常参加煤商T.布里顿举办的面向市民的经常性音乐会,他希望自己的音乐有更广泛的听众。1714年,安妮女王逝世,汉诺威选侯入主英国,为乔治一世。亨德尔从此长期留在英国,并于1726年加入英国籍。他不仅进行创作、演奏,还经营歌剧演出事业。
  
  亨德尔在英国的音乐生涯,首先是从创作和上演意大利式歌剧开始。他一生创作了50部歌剧(其中有5部未上演、1部未写完),其中的36部是在英国上演的。17世纪初期产生的意大利歌剧已传遍欧洲各主要国家,为各国宫廷贵族所喜爱。为了适应宫廷的口味,意大利歌剧也日渐以阉人歌手的炫技演唱和华丽的机关布景来取悦观众,题材内容则多是千篇一律的古代神话,已经失去早期人文主义色彩。亨德尔的歌剧作品也未能完全脱离当时习俗,但在音乐的宏伟和深刻方面却高出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例如,他对自己歌剧中的人物性格均有深刻理解和生动的表现,并以丰富多变的音乐手段将他们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的歌剧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有《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1724)、《塔麦拉诺》(1724)、《罗德林达》(1725)和《奥兰多》(1733)等等。起初,亨德尔所写的意大利歌剧在伦敦的音乐生活中占了主要地位。但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抬头,脱离英国民族欣赏习惯的意大利歌剧遭到愈来愈强烈的反对。1728年伦敦上演了一部具有英国民族风格的民谣歌剧《乞丐歌剧》,它是由诗人J.盖伊编剧,J.C.佩普施编曲的。由于它的内容密切结合了现实生活,音乐又选用人民熟悉的民间歌谣曲调,因此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使亨德尔的意大利歌剧受到沉重打击。其后,亨德尔虽然作过几次东山再起的努力,但都没有成功。从40年代起,他的创作重心逐步地移到了清唱剧方面去。
  
  
  
  亨德尔早在意大利期间,就创作了《复活》(1708)和《时间的胜利》(1708)等清唱剧。到40年代,他已娴熟地掌握了德国的复调音乐技巧、意大利的流畅旋律和英国圣咏的优良传统,加之他又有了创作几十部歌剧的丰富经验,因此他这一时期的清唱剧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亨德尔的清唱剧不是一般的教堂音乐,而是气象宏伟、富于戏剧性而又不失抒情色彩的大型音乐作品。他的清唱剧都是在剧场里演出,题材大都选自《圣经》,少数选自古代传说。例如有根据英国诗人J.弥尔顿的诗剧改编的《力士参孙》(1743),还有叙述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等。其中都蕴含着被压迫民族经过斗争取得解放的思想。又如歌词取自《圣经》但并无连贯故事情节的《弥赛亚》(1742),表现了上帝派耶稣降生人世以至受难、复活、升天的过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要求建立其"千年王国"的理想。1745~1746年,英国朝野掀起了反击篡位者查理·爱德华的运动,亨德尔为此写了清唱剧《犹大·马加比》(1747),借古喻今,号召人民起来反抗侵略,反映了英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亨德尔的清唱剧符合了当时资产阶级和市民的愿望,受到了更为广泛的欢迎,重新巩固了他在英国音乐界的显要地位。亨德尔一生所写的23部清唱剧中,有19部是在英国演出的。
  
  亨德尔一生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在他为哈普西科德与管风琴写的作品中,将德国的复调与和声、意大利的主调风格、法国的节奏和装饰音以及英国的朴素气质完全熔于一炉。他的室内乐作品本来是可以向奏鸣曲形式发展的,他却退向了组曲。但其精粹的部分仍很新颖鲜明,令人心旷神怡。他的管弦乐曲包括12首大协奏曲、歌剧、清唱剧的序曲以及《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露天演奏的乐曲。亨德尔的序曲多是按J.-B.吕利创造的法国式序曲"慢、快、慢"的结构写作的,但赋予了它们一种生动活泼的精神,使之面貌一新。早在1715年亨德尔为乔治一世巡游泰晤士河写了《水上音乐》,1749年为庆祝《艾克斯拉沙佩勒和约》的签订而举行的焰火大会写了《焰火音乐》,它用小号、法国号、双簧管和大管等乐器组成的百人大乐队演出,非常适于庆典的热烈气氛。亨德尔还经常给伦敦的沃克斯霍尔公园的露天音乐会写作乐曲,并亲自参加演奏。1759年4月6日,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不顾久病和双目失明,仍然顽强地指挥了《弥赛亚》的演出,然后就卧床不起。于4月14日去世了。
  
  亨德尔是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即使是宗教题材的,也都反映了这个阶级旺盛的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群众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