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针叶感病率
1)  ratio of affected needles
针叶感病率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ratio of affected needles among families was found and excellent effect of the resistant breeding against brown spot needle blight was achieved.
结果表明,针叶感病率性状在各家系间呈极显著差异,抗病选育具有良好的效果。
2)  infected leaves
感病叶片
3)  necrotic spot
针叶枯斑病
4)  the percentage of diseased leaf
病叶率
1.
The degree of yield loss was relevant to the percentage of diseased leaf and its severity.
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与病叶率及其严重度有关,经相关及回归分析发现,产量损失率与病叶率及其严重度乘积成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得产量损失模型y=5。
5)  percentage of diseased leaves
致病叶率
6)  infective rate of putridity
感病率
补充资料: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词牌释义○

采桑子 采桑子.春暮 朱藻

〔题考〕 【词律】﹝丑奴儿﹞注:“全唐诗作﹝采桑子﹞。此调为唐教坊大曲,一名﹝采桑﹞,一名﹝杨下采桑﹞;南卓【揭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冯正中词,名﹝罗敷艳歌﹞,李后主词,名﹝采桑子令﹞。宋初皆名﹝采桑子﹞,陈无己名﹝罗敷媚﹞,惟黄山谷名﹝丑奴儿﹞。”按黄﹝丑奴儿﹞词,即“得意许多时”一首,共六十二字,与本谓大异。故四十六字之本调,当名﹝采桑子﹞,与﹝丑奴儿﹞正格无涉。至﹝采桑﹞、﹝罗敷﹞等名,则均取义于【古乐府】﹝陌上桑﹞也。

〔作法〕 本谓四十六字。首句与﹝菩萨蛮﹞首句同,惟不用韵。第二、三句均四字协,平仄相同,与﹝减字木兰花﹞第三句同。第四句即仄起平韵之七言句,亦与﹝减字木兰花﹞第四句同。后阕概同前阕。

幛泥油壁人归后,

⊙○⊙●○○●(句)

满院花阴,

⊙●○△(平韵)

楼影沉沉,

⊙●○△(协平韵)

中有伤春一片心。

⊙●○○⊙●△(协平韵)

闲穿绿树寻梅子,

⊙○⊙●○○●(句)

斜日笼明,

⊙●○△(协平韵)

团扇风轻,

⊙●○△(协平韵)

一径杨花不避人。

⊙●○○⊙●△(协平韵)

○原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赏析○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在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首句“鲁钝仍多病”的句型和后三字,连用三个“多”字言情发端,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多景楼”的“多”字与上句中的三个“多”字相映成趣,直接点出当下环境。多景楼在北固山后峰、甘露寺,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在这样的楼上赏景又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元朝宋武帝萧刘裕曾在此讨伐桓玄,东晋谢安、梁武帝衍也曾在此流连,面对这样的古迹,苏轼思古想今,感慨万千,满怀愁绪,涌上心头,喷吐于笔端,即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练而又传神。东坡贵在可以那样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溢。“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