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lusters
i-粒子
1.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lusters taken into account are restricted to the collisions of monoclusters with i-clusters, i≥1.
 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由可数无穷多个彼此相互关联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所组成的自治系统,它刻划了在只有基本粒子与i-粒子(i≥1)进行碰撞反应的系统里,粒子增长过程中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125)I seed
~(125)I粒子
3)  i-clusters
i粒子
4)  iodine-125
~(125)I 粒子
5)  ~(125)I seed
(125)I 粒子
6)  ~(125)I seed
放射性~(125)I粒子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a粒子散射实验

[英文]: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解释]:
    揭示原子有核模型的实验。为E.卢瑟福等人所做,又称卢瑟福 a 粒子散射实验。J.J.汤姆孙发现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内部结构后,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
   1909年卢瑟福的助手H.盖革和E.马斯登在卢瑟福建议下做了 a粒子散射实验,用准直的 a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 a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 a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   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的 a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    ,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 a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 a   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 -14 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