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长期变化
1)  Palaeosecular variation
古长期变化
2)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古地磁场长期变化
1.
The high-resolution varve chronology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ghest resolution record of regional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s.
年纹层发育的湖泊沉积物可以提供独立的、绝对定年的时间标尺,为重建高分辨率的区域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基于长而连续的湖泊沉积物年纹层时间标尺建立的区域磁偏角和磁倾角长期变化参考曲线大大增强了岩芯对比和古地磁定年结果的精确性。
3)  long-term variation
长期变化
1.
Spatial and temporal oscillation and long-term variation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南海表层水温场的时空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
2.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solar radi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from 1958 to 2000 at Beijing, China, the average annual solar radiation was calculated, and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根据北京市1958年-2000年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间的日值数据资料,对北京市的年太阳辐射历年平均 值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北京市太阳辐射量的长期变化;研究了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散射辐射 与总辐射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估算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经验公式,研究中对所得到的经验公式进行了 误差统计,结果表明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3.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f long-term variational trend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made by analysing the satelli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and it is shown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s that there is a 41 month or so variational cyc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relation to ENSO.
通过对卫星海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4)  Secular variation
长期变化
1.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energy of geomagnetic field in the Earth s interior and it s secular variation in recent 300 years;
近300年来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
2.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data at geomagnetic st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05,we sum up and analyze the laws of the g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in this paper.
利用河北省地磁台1986~2005年的地磁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
3.
With geomagnetic field model records, several kinds of secular variation of geomagnetic dipole moment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geomagnetic north pole during the year 0~2000 A.
利用地磁场模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公元0~2000年的地磁场偶极子磁矩和地磁北极位置的长期变化。
5)  long period variations
长周期变化
1.
Based on the equilibrium tide theory of sea water, a model of long period variations in air pressure is derived to advance the climatic tide concept and formulate the climatic tide formula, which provides useful leads for predicting the heavy meteorological catastrophe in Shandong area.
从海水的平衡潮理论出发 ,推导出气压长周期变化的一种模型 ,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气候潮的概念 ,并构造出了气候潮的公式 ,为预报山东的特大型气象灾害找到了一条有用的线
6)  Variation in growth season
生长期变化
补充资料:地磁场长期变化
      地球基本磁场在长时期内所发生的缓慢变化。
  
  现象  地磁场具有长期变化,是英国吉利布兰(Gel-librand)于1634年从英国伦敦的磁偏角变化中发现并首先提出的,后来世界许多地方也先后发现了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地磁场长期变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从中国佘山地磁台各个地磁要素的年均值、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相隔的时间(图1)可以看出,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变化约具有60年左右的周期。从英国伦敦地磁场方向的长期变化(图2)中可以看出,地磁场方向的长期变化约具有500~600年左右的周期。一般在较短时期(十几年或几十年)内,各个地磁要素的长期变化常表现为单向的递增或递减。利用长期的地磁资料进行频谱分析,以及考古地磁学(见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可能具有 22年、50~70年、120年、180年、500~600年、1000年和 7000~8000年等周期。
  
  全球性分布  绘制各地磁要素的世界等变线图,是表示各地磁要素长期变化全球性分布的常用方法。等变线就是画在地图上的某年世界各地某个地磁要素年变率相等的等值线。某地某个地磁要素的年变率就是这个地磁要素年平均值的逐年变化,其单位分别为纳特/年和〔角〕分/年。在地磁台上,利用相邻两年的年均值之差可求出这两年内的年变率,或者利用某两年的年均值之差除以两者相隔的年数,可以求出这几年的平均年变率。全球地磁台站的数目是有限的,不能直接用观测数据来表示全球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因此,通常在地面上建立许多地磁测点,一般每隔 5年左右在这些测点上重复进行一次地磁测量。在这些地磁测点上,利用相隔几年某两个日期的地磁观测值之差,除以由相隔的天数所换算的年数,也可以求出相应的平均年变率。把某年各个地磁台站和各个地磁测点的某个地磁要素的平均年变率标注在地图上,并且画出一系列的等值线,这种年变率等值线图就称为某年世界某地的地磁要素等变线图或长期变化图。世界地磁场等变线图一般每隔 5年绘制一次。第一张即1942.5(即1942年7月1日零点起算)年世界地磁场等变线图是维斯廷(E.H. Vestine)于1947年绘制的。
  
  世界地磁场等变线图可把一个时期的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全球性分布特征清楚地显示出来(图3)。等变线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等变线围绕着几个中心分布,地面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其长期变化值有的为正,有的为负。这些中心称为地磁场长期变化中心或焦点。各个地磁要素的等变线图是不同的,不过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代的各地磁要素的等变线图均会发生一些变化,不仅等变线的形状、各个地点(包括长期变化中心)的年变率都发生变化,而且长期变化中心的数目和位置也发生一些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某些长期变化中心的位置在一定时期之后或多或少地向西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西向漂移。不同年代、不同地磁要素的各个长期变化中心的西向漂移速度均不相同。平均起来,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西向漂移速度约为每年0.3°。
  
  基本特征  根据地磁场高斯理论,可以利用高斯系数把地磁场分解为偶极子磁场和非偶极子磁场两个部分。由于地磁场存在着长期变化,不同年代的高斯系数具有不同的数值。因此,利用不同年代的高斯系数可以研究偶极子磁场和非偶极子磁场的长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近代地磁场,偶极子磁场的长期变化主要表现为偶极子的磁矩约以每年减小0.05%的速率衰减(图4),偶极子的磁极位置每年约以0.05°的速度沿纬度圈向西移动;非偶极子磁场的长期变化主要表现为每年约以0.2°的速度沿纬度圈向西漂移,同时每年约以10纳特量级的速率增强或减弱。因此,偶极子磁矩的衰减和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成为近代地磁场长期变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偶极子磁矩的衰减  表中为不同作者求出的近百余年来不同年代的偶极子磁场的高斯系数 g嬼、g姌和h姌,以及由此求出的偶极子磁矩M 和地磁北极的地理位置θ、λ。其中θ是余纬度,也称极角;λ是经度,也称方位角。从表中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偶极子磁矩是逐渐衰减的。这种衰减是直线性的,衰减速率约为每年减少0.05%。按此速率衰减下去,2000年以后地球磁矩将变为零。但是,考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球磁矩可能具有周期性变化,不可能永远单调地衰减下去。过去4000年期间地球磁矩的变化显示出周期性(图5),2000年前地球磁矩是逐渐增加的。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偶极子的极角基本保持不变,而偶极子的方位角λ却逐渐向西移动,西移速度约为每年0.05°。不过,关于偶极子方位角是否确有西移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议。
  
  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  1693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Halley)首先发现地磁场的分布图像缓慢地向西移动。20世纪,尤其是50年代以来,对地磁场西向漂移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西向漂移主要是非偶极子磁场的特征,并且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是相当复杂的地磁现象。首先,各个地区的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速度不一,有的漂移较快,有的漂移较慢,有的甚至不漂移。例如非洲磁导常漂移最快,而北美洲磁异常基本不漂移。其次,不同年代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速度也不一致。西向漂移速度约为每年0.2°,只是一种平均结果。为了解释西向漂移速度的分散性,日本行武毅等人把非偶极子磁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漂移磁场,磁场强度不变,而具有稳定的西向漂移;另一类称为停滞磁场,磁场强度和位置都是稳定的。由于这两类磁场叠加的结果,才把某些地区的西向漂移的规律性掩盖了。关于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问题目前也有争议,有些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原因不仅在于西向漂移速度的分散性,而且在于某些地区出现相反的东向漂移。
  
  目前认为,非偶极子磁场的场源是由地球的液态外核边界的湍流所产生的自激发电机效应,而液态外核又因其内部的对流使其产生差速转动,结果导致外核的角速度比地幔的角速度低,因此,非偶极子磁场的场源相对于地幔必然向西移动,这就是非偶极子磁场产生西向漂移的原因(见地磁场起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