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1)  Li Shutian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1.
Li Shutia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9年在西昌创办了一所大学──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为李书田博士。
2)  Private Wuchang Art School
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3)  Guoli Xiju Zhuanke Xuexiao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4)  technical school
技术专科学校
5)  National Art Institute
国立艺专
6)  Sichuan Art Junior College
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
1.
Sichuan Art Junior College is the precursor of Sichuan Fine Arts College and Sichuan Academy of Music.
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是四川美术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
补充资料: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中国培养话剧人才的艺术学校。原名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秋建校于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办,聘余上沅任校长。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实用人才"为办学宗旨。
  
  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迁至长沙,翌年春再迁重庆,归属教育部领导;1939年4月,学校疏散至四川江安;翌年夏改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5年暑假,复迁回重庆北碚。1946年秋,学校回到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不久并入中央戏剧学院。
  
  学校办学14年中,曾4度更易学制,由2年、3年、5年、直至"三、二"制(即3年高职科,2年专科)。学校录取初中毕业及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热爱话剧艺术、稍有舞台经验或具有特殊艺术才能者入学。并曾办过3期"短期夜班",培养业余戏剧人员。在办学14年中,培养戏剧人才1000余名。
  
  剧专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聘请戏剧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名家任课,更重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先后在该校担任教务主任及各科、部主任的有应云卫、陈治策、曹禺、应尚能、杨村彬等。先后来校任教和讲学的教师主要有田汉、马彦祥、宗白华、吴梅、赵元任、徐悲鸿、梅兰芳、程砚秋、陈白尘、叶圣陶、焦菊隐等。
  
  课程设置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及文艺修养,特别重视表演的基本训练。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从通才中培养专才,要求一专多能。教学方法不强求一律,由任课教师自由讲授,以各显所长。表演课、排演课、技术课则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1938年秋,黄佐临、丹尼引进了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训练演员的方法,用于表演教学。1939年,张骏祥又引进了美国的艺术方法和演出体制。
  
  实习公演是剧专十分重视的教学实践。其中分教学演出和欣赏演出两种。教学演出多采用教师编写、改译、翻译的剧本。另外,1940年后,剧专附设剧专剧团,成员大部分为剧专教师及历届学生,进行了多次公演。14年里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曹禺的《雷雨》、《日出》、《蜕变》、《家》,余上沅的《回家》,陈白尘的《魔窟》、《结婚进行曲》,陈治策的《视察专员》(根据《钦差大臣》改译),吴祖光的《凤凰城》、《风雪夜归人》,田汉的《母亲》、《阿Q正传》,洪深的《青龙潭》,梁实秋翻译的W.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杨村彬的《清宫外史》,李健吾的《以身作则》等。观摩欣赏演出则多采用世界名著和中国剧作家的新作,如《美狄亚》、《伪君子》、《悭吝人》、《玩偶之家》、《国民公敌》、《野鸭》、《大雷雨》、《万尼亚舅舅》、《女店主》、《夜店》、《钦差大臣》、《马门教授》、《天边外》及郭沫若的《孔雀胆》,石凌鹤的《黑地狱》,宋之的的《雾重庆》,夏衍的《一年间》、《水乡吟》,于伶的《女子公寓》、《杏花春雨江南》等。抗日战争期间,为宣传抗日,还编演了大量的街头剧、歌舞剧、茶馆剧、谐剧(如《流浪者之歌》、《流亡三部曲》、《反侵略》)等。解放战争时期,剧专学生编演了10多个揭露反动黑暗统治,宣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活报剧。总计14年中演出多幕剧100多出和大批独幕剧。
  
  在学校内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斗争始终存在,虽经曲折,始终由进步力量占主导地位。多数学生倾向进步,走上革命戏剧运动的行列。不少进步学生建国后成为新中国文艺骨干,有的担任了文艺领导工作,有的成长为著名的戏剧、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专家或戏剧教育家、作家、教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