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RNA干预(RNAi)
1)  RNA intervention
RNA干预(RNAi)
2)  RNA interference(RNAi)
RNA干扰(RNAi)
3)  RNA interference (RNAi)
RNA干扰(RNAi)
4)  RNA interference(RNAi)
RNA干涉(RNAi)
5)  RNAi
RNA干扰(RNAi)
1.
ObjectiveTo utilize RNAi technology,apply siRNAs specific targeting of the HIF-1 gene were used to treat on human cervical carcinoma cell SiHa which express HIF-1,to evaluate the special inhibitory effect of siRNA,provide experiment ground to the feasibility of use RNAi technology to cure cervical carcinoma.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使用特异的靶向于HIF-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作用于表达HIF-1阳性的宫颈癌细胞株SiHa,以了解siRNA对HIF-1基因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为使用RNAi技术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基础。
2.
RNA interference (RNAi) is a powerful molecular technique,an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researches on insects.
RNA干扰(RNAi)是一种强有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研究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6)  RNAi
RNAi干扰
1.
In mammalian cells,by the introduction of siRNAs can induce RNAi effect.
本研究利用RNAi干扰技术探讨siRNA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 DcR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siRNA作为基因治疗新策略的可行性。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