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逆序思维
1)  adverse thinking
逆序思维
2)  a method of thinking and drawing in converse order
逆序思维作图法
3)  inverse thought
逆向思维
1.
Educational method of inverse thought in mathematical proof;
数学证明中的逆向思维教学法
2.
Based on the inverse thought,an approach is presented for the dimension synthesis of a 5-axis parallel machine tool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workspace.
基于逆向思维提出了一种满足工作空间要求的五轴并联机床的尺度综合方法。
3.
mathematics teaching inside exploitation can the inverse thought educate the student s inverse to face the thought ability,from but educate the vivid of the student s thought with face the thought from to inverse to face the thought s conversion ability.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利用大量可逆的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的转换能力。
4)  converse thinking
逆向思维
1.
On the training of converse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谈数学分析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
Accurate allocation model of system reliability based on converse thinking
基于逆向思维的系统可靠性精确分配模型
3.
To suggest that the opportunity of breakthrough in science should be grasped, innovation thinking is needed, especially converse thinking, which can use not only in reverse vaccinology but also in functional genomics.
通过论述逆向疫苗学的特点和发展过程,揭示其哲学意义,提示要善于抓住科学突破的机遇,要有创新性思维,尤其是逆向思维,不但可以用于逆向疫苗学,而且可以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5)  Inverse Thinking
逆向思维
1.
making suspene by disobeying regular regulations and using inverse thinking; 3.
而这一技巧的表达 ,主要有 7种方式 :一是利用“互相矛盾”的现象 ,制造标题的悬念 ;二是运用违反常理的手法 ,采用逆向思维 ,制造悬念 ;三是“映衬” ,制造悬念 ;四是利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 ,制造悬念 ;五是巧用标点符号 ,制造悬念 ;六是凭借设问 ,制造悬念 ;七是采取其他方式 ,制造悬
2.
Inverse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in the course of thinking ,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 on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verse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which is greatly helpful to the students.
逆向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就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及采 取的相应措施,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llegence and foster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oncept to use inverse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Mathematics, such as using inverse reasoning thinking, indirect thinking, reduction to absurdity and taking opposite examples.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反推思考、间接思考、反证法和举反例等逆向思维方法 ,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6)  reverse thinking
逆向思维
1.
Application of reverse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论逆向思维在地球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2.
The authors attempt to present a futurological view on the pres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a way of reverse thinking and imagine the fu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s well, looking for the way in line with the China s actual condition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思考问题和观察问题应该提倡多维度,试图从未采学的角度用逆向思维方法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情况以及前景,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补充资料:"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哲学界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一场讨论。这场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学术讨论一政治批判一学术讨论的曲折过程。
  
  讨论的经过  50年代初,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学员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要求教师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还是唯物主义命题,是G.W.F.黑格尔的语言还是恩格斯的语言。杨献珍同艾思奇在观点上发生了根本分歧。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是黑格尔的语言;艾思奇则认为这个命题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又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1958年 1月,《哲学研究》发表了郭月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一文。1959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于世诚的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对郭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由此,争论在报刊上展开。1959年10月至1965年,全国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80多篇。由于当时掌握理论界领导权的康生、陈伯达等人的干预破坏,使这场学术讨论变成了政治批判,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者被扣上"反对毛泽东思想"、"为现代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三面红旗提供理论武器"等政治罪名,讨论由此中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哲学界重新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全国报刊发表有关文章40篇左右,观点仍未统一。
  
  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否作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持肯定观点的一方有艾思奇、王若水、郭月争等;持否定观点的一方有杨献珍、李唯一、于世诚等。分歧主要表现在互相联系的三个问题上:
  
  ①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能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还是可以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
  
  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能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因为,它在哲学史上一直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并且,其确定的含义是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二者是同一个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者G.巴克莱和E.马赫,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都是在这个含义上援用这一命题的。而唯物主义者从L.费尔巴哈起,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强调指出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二者是不同一的。
  
  王若水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以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前者把思维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后者把存在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等同的意思,一种是一致、符合的意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批判的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肯定并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同时又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并给予唯物主义的解释。把马克思指出存在与思维的差别看成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
  
  杨献珍等人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说成是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在这里提出的是世界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来代替反映论,这就混淆了两种认识论的根本对立,从而根本上取消了反映论。
  
  王若水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反映论对立起来,就意味着把认识论和辩证法割裂开,是违反恩格斯著作的原意的。
  
  ③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矛盾的同一性"这两个"同一性"是属于同一种范畴,还是两种不同的范畴?
  
  杨献珍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矛盾的同一性"这两个"同一性"的含义完全不同。前一个"同一性"是"同一个东西"的意思,是唯心主义范畴的同一性;后一个"同一性"说的是组成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相贯通,并因一定条件互相转化,是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如果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就难以和"原则同格"划清界限。
  
  王若水等人认为,两种同一性的区别不是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的区别,而是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或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的区别。杨献珍等人所强调的那种不包含差别的同一性,正是抽象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是一对矛盾,当然具有同一性。否认它,就是否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思维和存在是矛盾的同一,和"原则同格"含义完全不同,不会发生混淆的问题。
  
  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命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20多年来争论的是前一个问题,而对后一个问题并没有争论。王若水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意思一样,如承认后者,合乎逻辑地也就承认前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