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注意假设
1)  noticing hypothesis
注意假设
1.
Richard Schmidt in his "noticing hypothesis" has proposed that noticing is vital for L2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二语习得研究学者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认为,"注意是二语发展的前提条件"。
2.
Two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model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noticing hypothesi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L2 context.
社会文化理论和注意假设分别从社交和认知层面解释了在二语环境下语用能力的习得规律和习得环境,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带来了启迪,但两种理论模式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3.
The major premise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s Schmidt’s Noticing Hypothesis (Schmidt, 1990), which claims that noticing i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converting input into intake.
本文的理论支持主要来源于Schmidt(1990)的“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即注意是把语言输入转化为内在知识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注意假设
1.
According to the Noticing Hypothesis(Schmidt,1990,2001),noticing i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converting input to intake and therefore is crucial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chmidt(1990,2001)的注意假设指出,注意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是将输入转化为纳入的充分必要条件。
3)  Noticing Hypothesis
有意注意假设
1.
Noticing Hypothesis”: Deduction,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s;
“有意注意假设”:演绎、实践与启示
4)  attention-gradient hypothesis
注意梯度假设
5)  attention attracter hypothesis
注意吸引者假设
1.
Currently, there are three main theories about the attention process in reading: E-Z reader model、attention—gradient hypothesis and attention attracter hypothesis.
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探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对注视点左侧和右侧的注意资源分配情况,并对E-Z读者模型,注意梯度假设,注意吸引者假设三个理论进行验证。
6)  Noticing Hypothesis
注意假说
1.
A Study of Understanding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in Light of Noticing Hypothesis;
注意假说理论框架下英语中动结构理解的研究
2.
Hulstijn and Laufer\'s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and Schmidt\'s Noticing Hypothesis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用Laufer和Hu lstijn的"投入量假说"理论和Schm idt的注意假说作了解释说明。
补充资料: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juedui shouru jiashe yu xiangdui shouru jiashe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nd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关于收入与消费关系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理论。
  绝对收入假设 或称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这一假设有两个要点:①消费者是根据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的,绝对收入即收入的绝对量水平;②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增长的速率慢于收入增长的速率,在高收入增长时尤其如此。这一理论依据于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绝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1。图中□□□=1.00的45°线是收支平衡线,45°线与消费曲线在右上的间距为负储蓄,在左下的间距为净储蓄。图中显示收入渐高时消费曲线向下倾斜,出现较多的净储蓄。
  相对收入假设 或称相对收入理论,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因此,当消费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相对收入)上升时,或当收入超过原来的最高收入时,消费者都会根据其收入的相对变化而增加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相对地位上的变化将导致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上升,而不论其绝对收入有否变化。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两种心理行为,即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由于这两种行为,各类同等级的家庭因收入不同所导致的消费差距将得以缩小,并使消费与相对收入保持某种协调的比例,即:家庭消费函数随所有家庭总收入变动而成比例地向上移动。相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2。
  分歧点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相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①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②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凯恩斯提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吸纳这部分超量的储蓄,以避免国民经济走向停滞。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比例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梗阻。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仍持绝对收入理论观点,但多数经济学家已更倾向于相对收入理论及其他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一般同意基本消费函数是成比例的,事实上等于抛弃了绝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收入及消费的若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包括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数据证实,消费与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大致是成比例的。
   (邓乐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