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编《李鸿章全集》
1)  new edition of Collected Works of Li Hongzhang
新编《李鸿章全集》
1.
The new edition of Collected Works of Li Hongzhang,edited by two famous scholars,Gu Tinglong and Dai Yixian,is a significant project in sorting works in Qing Dynasty.
由著名学者顾廷龙、戴逸先生担任主编的新编《李鸿章全集》,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国家清史基础工程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历时15年,经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一项规模宏大、收集完备的大型文献的编辑出版工程。
2)  Li Hung-chang
李鸿章
1.
Li Hung-chang and Modern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2.
Li Hung-chang Strengthens His Power of the Finance in the Westernization New Deal;
洋务新政与李鸿章对财政的控制
3.
Li hung-chang and Chang Chih-dung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mainly in national military defense,industrial construction,modern science,and cultural education.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事业主要表现在军事国防、实业建设、近代科技文化方面。
3)  LI Hong-zhang
李鸿章
1.
LI Hong-zhang and the Reform in 1898;
李鸿章对戊戌维新态度的转变
2.
From Sharing a Common Hatred to Parting Company——A Stud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Shen Bao-zhen in Their Thinking on Modernization Thought Revealed through the Wu Song Railroad Case;
从同仇敌忾到分道扬镳——由吴淞路案论李鸿章、沈葆桢近代化思想的异同
4)  Li Hongzhang
李鸿章
1.
On Li Hongzhang and Zhang Zhidong s View of Modern Rail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
2.
Affectionate Car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Li Hongzhang and Wu Rulun;
李鸿章与吴汝纶的师友情缘
3.
Academic Value of New Edition of Collected Works of Li Hongzhang;
新编《李鸿章全集》的学术价值
5)  Li Hong zhang
李鸿章
1.
From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 Country to Betraying His Country ——The Developing Trace of Li Hong zhang s Thought and action;
由误国至卖国——李鸿章的思想行为发展轨迹
2.
Li Hong zhang negotiated difficultly with Kaladuo who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razil.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忧外患相对较少,李鸿章与巴西的代表喀拉多经艰难谈判,终于签订中巴《和好通商条约》。
3.
While dealing with the enemy states,ZENG Guo fan and LI Hong zhang worked out the diplomatic policy treaties the enemy states sincerely in the light of the treaties and making use of conficts among the enemy states to settle the disputes.
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较重要的人物。
6)  Li Hongzhang's letters to or from His Family
李鸿章家书
补充资料:李鸿章(1823~1901)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父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与曾国藩有"同年"关系,交往甚密。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1853年(咸丰三年)受命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后在安徽巡抚幕府中任职,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转至江西,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其间,选兵择将,厘定营制饷章,悉法湘军。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刘铭传"铭字营"、潘鼎新"鼎字营"、周盛波"盛字营"、张树声"树字营"、吴长庆"庆字营"),并指挥曾国藩所调湘军郭松林部("松字营")及太平军叛将程学启部("开字营"),准备取道安庆赴援镇江。时逃亡上海的江苏士绅乞师援沪,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前往。遂率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荐命署江苏巡抚(后改实授)。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受到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地主买办势力的支持,伙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先后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清廷褒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肃毅伯。
  
  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李鸿章认识到外国机械和枪炮的威力,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二十五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立即扩建天津机器制造局,使之成为"洋军火总汇",供各省军事需要。通过新式军事工业的创办和经营,逐渐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以解决经费问题,需要成套的新式工业交通体系以解决原料、燃料、运输、通讯等问题,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由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矿务局等。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建成一支拥有二十余艘舰艇的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其主观目的只是引进某些西方的技术设备、增强国家实力以应付变化了的国际形势,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引进不可避免地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封建体制的某些破裂,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方面最广,主持最力,声势甚大,但成效甚微。在封建体制束缚下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抱定"委曲求全"的方针。1876年,他屈服于英国扩张压力,订立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尽管中国军民在滇桂边境已取得重大胜利,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意企求国际调停,疏于战备;被迫应战后,仍图保存淮军和北洋海军实力,招致被动挨打,北洋海军覆没殆尽,并于次年与日本签订丧权失地的《马关条约》。此后淮系军阀势力瓦解,洋务运动在政治上宣告破产,李鸿章声名大损,遂入阁闲居。1896年,命充专使赴俄致贺沙皇加冕,并往德、法、英、美诸国聘问。在俄签订《中俄密约》,旨在联俄制日。1899年,出任两广总督。次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时,调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命偕庆亲王奕劻为议和全权大臣。1901年,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年11月去世。谥文忠,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参考书目
   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