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众印象
1)  impression on public
大众印象
2)  contact size
印象大小
3)  public [英]['pʌblɪk]  [美]['pʌblɪk]
公众;大众
4)  the masses
大众
1.
The masses city is a kind of fair city where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e used together by the masses.
“大众”城市是空间环境资源被民众共享的公平城市。
2.
As an intellectual,LU Xun was aware of the fact that the masses who stood in the way of innovations were an inseparable social whole.
作为一个知识者,鲁迅意识到阻挠革新的“大众”是一个难以切割的社会整体,而出于道德立场的选择他又以“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两相对立来划分社会。
3.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at includes the elite s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masses political culture,and which may also be divided to socialistic ideology,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精英和大众层面都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文化三种类型的交织与分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应以培育和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以权利、民主、法治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为指向,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文化整合与更新尤为重要。
5)  masses
大众
1.
In a sense this is actually neglecting the masses.
当下文学理论批评领域 ,十分忽视文学中的道德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
2.
During his lifetime for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the "masses" was distinctive.
在陈望道一生的理论探索中,"大众"占据着特别突出的位置。
6)  the mass
大众
1.
Elitism,serving the mass,and reputation:provincial and county levelRTVUs search for excellence;
精英·大众·品牌——基层电大走向卓越之路的探索
2.
The love story especially the famous person s and the star s i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mass life periodical,by which satisfy the readers entertainment and curiosity mentality.
当前大众生活类期刊以情感故事尤其是名人明星的婚恋故事为基本内容定位,以满足读者的娱乐猎奇心理,提高刊物发行量,在叙事方法上介于文学作品与新闻稿件之间,通过推出半月刊或创办子刊来占领不同读者群体,以青春靓丽的女性形象作封面,从内容到形式均体现出同质化倾向。
3.
For this embarrassing fact that most tourism festivals can t be held again because few people like to participate after these festivals were held once or twic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mor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本研究针对大多数旅游节庆举办一两届后,就出现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提出提高旅游节庆的大众参与度是成功举办旅游节庆的关键。
补充资料:澳大利亚后印象主义
      澳大利亚20世纪初的美术思潮。后印象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出现在澳大利亚,首先在D.鲁博的学生中发展起来。鲁博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学过画,1891~1941年在悉尼办了一所美术学院。鲁博的 3个学生R.韦克林、G.C.史密斯和R.de梅斯特尔,对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发生很大兴趣。在看不到原作和好的印刷品的情况下,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J.埃迪的《立体主义和后印象主义》(1915),W.H.赖特的《现代绘画:趋势与意义》(1915)等著作,赖特关于同步主义的讨论促使梅斯特尔和韦克林进行纯色与音乐关系的试验,他们于1919年在悉尼举办了一个"同步"展览。澳大利亚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史密斯善于对澳大利亚明亮光线的富于个性的分析,但破坏了色彩;韦克林喜欢与自然的富于浪漫情调的交流;梅斯特尔(1929年定居伦敦)则是一种有表现力的立体风格,并受宗教情绪的影响。其次F.霍奇金斯1912年在墨尔本的展览以其自由的装饰性印象主义作品受到好评。E.基奥从西部前线回来,带来P.塞尚、V.凡高和其他人作品的印刷品给艺术家朋友看。受影响的画家W.弗拉特,曾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来到墨尔本后,加入B.鲁宾逊的玻璃画工作室,与工艺师A.肖尔一起以后印象主义风格表现一种苦思的面貌。给他们这个小团体造成影响的G.贝尔在墨尔本、巴黎和伦敦受过专业训练,1931年和肖尔合作创办了一所专门教授现代艺术的美术学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