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化人类学批评
1)  Anthropology criticism
文化人类学批评
2)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criticism
文学人类学批评
1.
The aesthetic default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criticism lies with its treatment of "humanity"as "transcendental existence" and the abstract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power.
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
3)  anthropology as literary critique
文学的人类学批评
1.
On the condition that anthropology as literary critique has became reality,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recalls its possibility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pistemological basis and methodological rliability of this subject.
在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的实践已经发生的前提下 ,本文对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的可能性作一个回溯性的学理分析 ,旨在阐明其认识论基础以及其方法论上的可靠性。
4)  anthropological criticism
人类学批评
1.
The dilemma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nthropological criticism to linguistic criticism is based on exploring and embodying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literature.
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缺失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而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则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5)  cultural criticim
文化学批评
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m of Jing-Ping-Mei in the new period,and arranges the representative standpoint,in order to ponder over the overview and introspection of it.
在新时期的《金瓶梅》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
6)  cultural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文学的文化批评
1.
This paper briefly surveys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putting emphasis on the school of cultural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通过论证文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作者试图指出,文学的文化批评是当代文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文化学将成为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模式。
补充资料: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以人们自己创造出来,又受它濡染、规束的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比较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异同,分析其成因,研究其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文化人类学一词在使用上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所称的民族学和在英国所称的社会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在文化人类学属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复原人类无文字记载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同时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民族学则主要研究各民族和各地区、社区的文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种异同的产生原因,认识这种异同存在的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1901  年,文化人类学在美国作为广义人类学属下与体质人类学相对应的分支被划分出来。当时,它仅是狭义的文化人类学。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深入和扩大,文化人类学才形成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分支的学科。狭义的文化人类学亦即民族学,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英、美等国均建立了民族学会,出版发行了一些民族学专业刊物。
    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 进化学派是最早的主导理论。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文化人类学主要是以原始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它主要关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进问题,以进化论为基础在初创时期形成学派。它认为人类的心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各民族能够创造出相似的文化,并能够将它推向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在研究中,人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梳理和比较民族志材料,排列人类文化进化发展的顺序。至19世纪末,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围绕着文化的起源和演进问题,人们开始对进化学派进行批判。德奥传播学派认为,与自然现象不同,文化历史现象不会重复出现,人们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创造出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的相似的文化现象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美国文化历史学派批判进化学派忽视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历史,单靠思辨拼凑人类文化进化图像的做法,提倡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法国社会学年鉴派则认为,社会文化现象有别于心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人们应该依据社会事实或社会组织的需要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起源。
    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 20世纪30年代前后,文化人类学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原始民族和文化的起源,其研究方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英国,功能学派主张放弃在文化起源问题上的纠缠,强调对各民族文化的具体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在美国,民族心理学派致力于国民性、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等问题的研究。50年代前后,进化论再度复兴,新进化学派借鉴现代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从生态、技术等方面入手,重新探讨文化的进化、发展规律。6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名噪一时。该学派主张分析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人类构筑文化所遵循的一般通则。80~90年代,在民族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的基础上已衍生出了心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文化人类学分支。
    研究方法和作用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跨文化比较分析,一为实地调查。早期的人类学家大都依据航海者、探险家、传教士记述的民族志材料,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至19世纪末,人类学家开始注重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在这方面,美国的F.博厄斯、英国的B.K.马林诺夫斯基等曾做出重要贡献。实地调查已成了文化人类学获取资料的基本途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也比过去更加严密完善,开始普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处理民族志资料。
   文化人类学在破除迷信,帮助人们摆脱神学思想束缚,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消除民族偏见,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促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等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