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自传记忆
1)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记忆
1.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of neuroscience, like PET, fMRI and slow cortical potential, neural mechanisms f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retrieval have been studied.
自传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AM)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它在人类认知中建构起自我、情绪、个人意义及其交互作用的主通道。
2.
Since the 90s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tudy has turned into another hot issue following internal memory study in the memory field.
自传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它有悖于Ebbinghaus的记忆研究传统。
3.
As an individual s real life memory,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s very complicated, but it s a very important point of entry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 s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为对个人现实生活记忆的自传记忆,其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但它却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 要切入点。
2)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体记忆
1.
Research on temporal landmarks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体记忆中时间标记研究述评
2.
In recent decade,researches of cross-culture o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uggested that,in general,the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age of earliest recollection,volume and specialty,using of internal state language,autonomous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自传体记忆不仅是对过去自我经验的加工和提取,还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3.
After introducing some theoretical views o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 a core concept of attachment theory, the author review studies on memory for emotional events using laboratory-based metho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priming method.
这些研究包括使用实验室制作的材料,自传体记忆,和情绪启动的方法,结果表明,依恋的类型与情绪事件的记忆存在一定的相关,但儿童依恋与对情绪事件的记忆的影响可能和成人依恋的影响不同。
3)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est
自传体记忆测验
4)  theory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体记忆理论
5)  Cultural Autobiographic Memory
文化自传体记忆
6)  oral memory
口传记忆
补充资料: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口述自传

作者: 胡适 / 口述 / 唐德刚

isbn: 756335512x

页数: 268

定价: 22.0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8-1

简介 · · · · · ·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作者简介 · · · · · ·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字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有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1962年胡适在台北病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