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情感交往
1)  feeling contact
情感交往
1.
Musical activity is a particular means of feeling contact that accomplished by composer,performer and listener with pretty acoustic signs underway in the interest of the intermediary.
音乐活动是作曲家、演奏家和欣赏者以美的音响符号为中介进行的情感交往的特殊方式。
2)  situation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交往情境
3)  human association
人情交往
1.
Sequentially,it provides a realistic solution to rationalization of human association.
并进一步认为,人情并非越多越好,它只有在适度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为人情交往的合理化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解决途径。
2.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human relationship, there are s o many alienable phenomena of human association.
在中国人的人情世界中 ,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4)  communication sense
交往感
1.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and mentality of passengers,it pointed that th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hous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humanism design and help passengers build cognition,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nse on environment.
通过对旅客的行为与心理分析,提出铁路客运站房应注重人性化设计,帮助旅客建立对环境的认知感、参与感与交往感,指出铁路客运站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通过丰富贴心的设计,使人们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有益的启发。
5)  Sense of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Control
交往控制感
1.
The Influ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Control & Social Support System on Coping Strategies Encountering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研究
6)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情感交流
1.
This paper illustrate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hich i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teaching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高等院校文学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师生情感交流,分析情感交流的心理基础,探讨促进情感交流的策略和方法,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探求。
2.
It emphasizes the emotional factors in teaching process and advocate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人本主义心理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课程适合学习者的需要,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开发人的潜能,使之达到一种“自我实现”;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
It is a tough problem for teaching staff that there is the shortage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aused by the separation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师生时空分离而导致的情感交流缺失一直是困扰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补充资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
      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关于形式社会学的代表作。简称《社会学》。由不同时期的有关这一主题的论文编辑而成。1908年在莱比锡出版。齐美尔在1894年出版的《社会学的问题》一书中认为,社会学是分析社会交往的各种形式,如交换、斗争、统治、服从、秘密、荣誉等的学科。《社会学》一书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它与行为纯粹形式的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随着对象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作者把社会交往纯粹形式分为社会过程、社会类型、发展模式三类。社会过程是社会现象不依赖于具体实现过程的不变结构,如统治、服从等;社会类型是参加某种关系的人所具有的、不以某种具体相互关系为转移的特殊品质,即典型的角色行为,如穷人、达官贵人等的类型;发展模式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过程,如群体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基础向功能的转变及从外部机械的标准向更合理的标准的转变、社会的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以及自发形式的出现等。
  
  本书所阐明的形式社会学,把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先天范畴用于社会交往领域,把社会交往中的日常事件作为分析对象,因而把社会学研究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研究上,成为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先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