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东西文化差异
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东西文化差异
2)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East and West
东西方文化差异
3)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东西差异
4)  cultural differences
中西文化差异
5)  cultural differences
中西方文化差异
1.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leading to cultural misuses made by both Chinese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only by further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lo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learning,c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un successfully.
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对中西文化不了解,势必造成英语学习乃至交际的失误,只有深刻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渊源,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结合英语学习的特点,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
6)  cultural difference
中西文化差异
1.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from the pragmatic distinc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2.
Cultural difference may bring a foreigh-language learner many difficulties, so it’s necessary for the learner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im-language and the parent language.
本文以此为前提 ,从宗教、文学及民族社会发展史等角度简要分析了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化背景特征 ,以及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中西国际交往带来的障碍 ,说明了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以克服文化障碍的重要意
补充资料:东西文化论战
东西文化论战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学术界的强烈震荡。如何看待西方文化,进而又当如何看待自身文化,成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论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15~1919年为第一阶段。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当时争论主要在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主力的《新青年》与杜亚泉(伧父)任主编的《东方杂志》间展开,蔡元培、毛子水等也加入了论争。旧派学人的代表辜鸿铭写了《春秋大义》一文,鼓吹尊王、尊孔,宣扬中国国有文化,反对西方文化的输入。《东方杂志》发表一系列文章支持辜鸿铭的观点。陈独秀先后发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批判《东方杂志》维护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等封建制度与封建伦理、反对西方文化的立场,基本阐明了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根本区别与优劣。李大钊写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肯定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优越,中国的唯一出路是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彻底否定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
    1919~1921年为第二阶段。东西文化能否调和是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张东荪、陈嘉异、章士钊、蒋梦麟、常乃惪等。其间,林纾曾运动国会议员弹劾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发表文章,表明他坚持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反对以政治干涉学术,以武力压制新思想。
   1921~1927年为第三阶段。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相继发表,使这场争论进入一个新高潮。虽然从表面看争论重点重又回到东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老问题上,但论战的深度和涉及面大大超过了从前,并且开始关注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梁漱溟、冯友兰、张东荪、胡適、瞿秋白、郭沫若、孤桐等人。这场大论战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