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五四文学革命
1)  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 Revolution
五四文学革命
1.
——"A Comment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ctions and the Control of the Masses" and the first manifesto during 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 Revolution ——"Discussing about Literature Reform",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literature develop and change during this period,and the fracture and relation in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文章对“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宣言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五四文学革命首篇发难之作的《文学改良刍议》进行个案分析和比较,以期对这段时间文学的发展流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并由此考察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断裂与联系。
2)  the May Fourth Literary Revolution
五四文学革命
1.
Comments on the May Fourth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下的五四文学革命
3)  May 4th 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 movement history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
4)  May 4 language Revolution
五四文白革命
5)  literature revolution
文学革命
1.
The Up - to - date Classic Writing Study and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今文经学与晚清文学革命
2.
On the Decline of the Strength of the Slogan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1920 s;
论20年代“文学革命”口号力量的衰竭
3.
Following the initiation of New Youth in the discussion of problems on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1917, pioneers in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1920, having Cheng Duxiu, Li Dazhao, Lu Xun et al.
自1917年《新青年》杂志初步开展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始起,至1920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和一大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知识精英,在外来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和刺激下,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引进、吸收、总结和改造,以及大力的倡导,最终导致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6)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革命文学
1.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ts Social Background and Resources of Theory;
“革命文学”的社会背景与理论资源——20世纪中国文艺社会学进程研究
2.
Leads to 1928: The Brewing of Early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通往1928:早期革命文学的酝酿
3.
The controversy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influence to Lu Xun s heart way course for"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
补充资料: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这场文学革命,是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  。1917年1月  ,《新青年》发表胡 適的《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表示“绝对赞同”,并把那些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以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文学革命提供了证据。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带上更为鲜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表示进行文学革命“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鲁迅以最勇猛热忱的战斗,成为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等主张,从思想内容方面对新文学作了具体深入的论证。李大钊发表《新纪元》、《什么是新文学》等文章,既批判封建旧文学的僵尸,又批评了刚刚萌蘖的资产阶级文学的“新毒”。他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必须具备“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 ,博爱的精神”。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接着,《晨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的副刊也相继改用白话文。据统计,仅1919年全国出现的白话刊物就有400余种。
   紧接着理论的倡导,是新的文学创作的实践。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词后,又于1918年1月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后来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也创作了新诗。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制度,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稍后,郭沫若发表《凤凰涅槃》等后来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诗篇,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精神和狂飙突进的时代色彩。它们都是这场革命的最初业绩。不久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其他新文学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果,丰富并发展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开始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