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宏观环境会计
1)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宏观环境会计
1.
Natural Resources Evalu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 Analys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自然资源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宏观环境会计的视角
2.
The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search which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perspective is rarely.
但在我国,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探索大都基于企业视角,探讨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会计核算、信息披露问题,对基于政府视角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环境会计的研究很少。
2)  Macro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宏观环境会计学
3)  Macro-environment
宏观环境
1.
Considerations and analysis on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macro-environment;
宏观环境下的城市发展分析与思考
2.
Perfecting macro-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on-state economics;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3.
Analysis of factors on the aspects of macro-environment and micro-management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P
实施临床路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管理的比较分析
4)  macroenvironment
宏观环境
1.
Based on up-to-date research findings,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for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s briefing introduced in aspect of macroenvironment theory, microenvironment theory and biology theory.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宏观环境理论、微环境理论和生物学理论方面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了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因素。
2.
We ca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speedly b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innovation system,changing the function of our government,taking rigorous action to expand course of market,and developing the innovative culture,producing the macroenvironment,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ability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en.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受科技体制、社会文化、经济水平、技术基础条件和市场条件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
The article present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the organization,the staff corps,the product seri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analys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competition,analyse the opportunities and menaces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microenvironment.
文章从企业组织,员工队伍,经营业务领域以及经营发展轨迹出发,以企业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为切入点,对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企业在经营与发展所处环境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
5)  Macro environment
宏观环境
1.
An empirical survey to risk factors in macro environment of venture capital in our country;
我国创业投资宏观环境风险因素的实证调查
2.
Their exterior macro environment is compared from innovation of electricity system,present state policies and the infection to environment.
为了明确水火电企业的发展方向,对水火电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从电力体制改革、现行国家政策和对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内部经营管理从微观管理、成本及企业绩效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了水电企业经营优势大于火电企业的结论。
3.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newspaper marketing is composed of a country s or regional different capability factors in micro environment of newspaper marketing and newspaper enterprises can form th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service and supervision.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报纸营销的宏观环境,而报纸营销微观环境的各种力量与报纸企业形成协作、竞争、服务、监督的关系;同时报纸营销具有若干不同于其它商品的特点。
6)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宏观环境
1.
The research teaching has its unique practice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and microscopic environment.
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校有其独特的实践环境,具体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如何有效的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实践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补充资料:宏观会计(macro-accounting)
  也称社会会计。它以整个社会或国家为主体,采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方法,系统地、连续地核算和监督整个社会奖金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会计的发展和延伸。社会会计于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从国民收入统计发展而来。最初的社会会计是将会计方法引入国民收入统计。美国、英国、荷兰等是最早开展这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国家。1935年,美国的M.A科普兰提介对国家总体产业结构中的每一重要部门应用社会资本和社会收益账户形式进行核算。1947年美国首次发表了按账户形式表示的国民收入统计数字。1941年荷兰范.克利夫首次提出了社会簿记和国民会计等概念,并在这一年荷兰《经济学家》杂志的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了题为《国民会计:荷兰年度调查经验,1938年》和《论国民会计的意义和组织》两篇文章。1941年英国公布题为《战争资源来源分析和1938、1940年国民收入和支出估计数字》的白皮书。其中,最早明确提出社会会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他在1942年出版的是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他在1942年出版的《社会结构-经济学入门》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我们要给他命名的话,那么可以称其为社会会计,因为它不是的,而是整个社会或国家的会计,正像私人会计是个另企业的会计一样。”同时,该书中用大量篇幅具体论述了社会会计的理论与方法。

  1947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共同成立了国民收入和财富研究国际协会,以交流各国在国民收入和财富方面的研究成果。大体与此同时,联合国成立了研究类似问题的专家小组,以协几规范各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其成果集中体现在1947年公布的《国民收入的计量和社会账户的编制》和1953年公布的《国民账户和补充表现系》以及于1968年公布的《国民账户体系,简体SNA》这三个指导性文件之中。
全是令人们对宏观会计或社会会计的认识尚不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只涉及微观领域,根本不存在宏观会计,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统计而不是会计;即使垢学者,对社会会计的性质也有不同的认识。英国经济学家、享有国民经济核算之父美称的R.斯通,将社会会计定义为“对发生于一国经济各部门间的活动,用交易来表现的一种系统的反映。”英国学者H.C.埃迪等人则认为:“社会会计是关于个人及其机构活动的统计分类描述,以便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美国著名学者、资金流量核算的开拓者M.A.科普兰认为:“(一国)整个经济统计资料按财务报表形式编制和解释的这种程序,就叫做社会会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