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秋夜》
1)  Autumn night
《秋夜》
1.
Autumn night: an implicit and mild love poem;
《秋夜》:一首含蓄委婉的爱情诗
2.
Lu Xun s Self-Worth Seeking——A New Explanation of Autumn Night;
鲁迅自我的找寻——《秋夜》的再解读
3.
The Textual Approach and the Teaching of and Research on Lu Xun s Works──Taking the Teaching of Autumn Night as an Example;
文本法之于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以《秋夜》教学为例
2)  poems of Mid Autumn Night
中秋月夜诗
1.
His poems of Mid Autumn Night portray life s joys and sorrows.
莫友芝的中秋月夜诗之类的诗章酸涩味苦,写照人生,是不同背景下他的个人境遇和国家命运的真实反映,构成了莫友芝此类诗歌的鲜明特色,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3)  a cool autumn evening
清新的秋夜
4)  an autumn night
秋天的夜晚
5)  yu ye qiu da lu
夜雨秋灯录
6)  Ye Yu Qiu Deng Xu Lu
《夜雨秋灯续录》
1.
His Ye Yu Qiu Deng Lu and Ye Yu Qiu Deng Xu Lu (respectively called Zheng Lu and Xu Lu in short, jointly called Ye Lu ) is a typical works after Liao Zhai Zhi Yi in Qing dynasty, that is called as the being handed down in a direct line of the tales in Tang Dynasty,the being handed down in a direct line of Liao Zhai Zhi Yi, can be rated as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in Qing dynas.
宣鼎是一位值得进行系统研究的晚清下层文言小说作家,其《夜雨秋灯录》与《夜雨秋灯续录》(以下分别简称《正录》、《续录》,合称《夜录》)是清代《聊斋志异》之后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誉为“唐人小说之流亚,《聊斋志异》之嫡传”,堪称清代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
补充资料:月夜·更深月色
月夜·更深月色
月夜·更深月色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刘方平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六麻;可"九佳(半)六麻"通押。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注释==:

阑干:纵横的意思。

==韵译==: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背景==: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评析==: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