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邽县故城
1)  Gui city
邽县故城
2)  On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Gui City of Qin Kingdom
秦国邽县故城考
3)  Old city of Hu county
湖县故城
4)  the site of Yuannan
县城故址
5)  County seat
县城
1.
The county se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lso its the joints of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县级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基本单元,县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处于沟通上下、联络城乡的战略地位。
6)  county town
县城
1.
Initial discussion for flood control works of Fusong county town;
对抚松县县城防汛工作的初步探讨
2.
Significanc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county towns and ways to develop them;
县城的城市化意义及发展思路
3.
Based on survey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ndustry status in six county towns of Nanning,including Mashan,Wuming,Shanglin,Hengxian,Long an and Binyang,pres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unty town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were discussed.
以南宁市辖的马山、武鸣、上林、横县、隆安、宾阳等县城环境卫生调研结果为例,探讨县城环境卫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改善县城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县城公共卫生水平提出了建议。
补充资料:齐故城
齐故城
齐故城

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元年)都治临淄。至战国时,临淄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都市之一,《国策·齐策》描写齐宣王时(战国中期)此城的情况是:“临淄之中七万户,……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至秦灭齐,临淄城一直是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形制: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 城墙:故城的城墙多数已湮没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断垣残迹。经文物部门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多次修补。城墙系夯土而成,依地势而建,多不取直线形,有24处拐角,现有14处保存完整。小城周长7275米,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7米;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多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 城门及道路:据《齐记》载,齐城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未记确切方位,故后人各执一说,比较肯定的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现已探明11座城门,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 城内的交通干道很规整,已探明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3条,一般宽6~8米,最宽17米;大城内7条,宽10~20米不等。这些道路多与城门相通。 排水设施:故城内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它利用淄河、系水作为东、西天然屏障和自然护城河,又在大、小城南、北墙挖护城壕沟,与淄水、系水东西沟通,并根据南高北低的地势开多处沟渠,在城垣施工中设有精巧的排水道口,以此将城内、外的河流与壕沟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网。城内共有3大排水系统(小城1处,大城2处),4处城墙排水道口。1980年,考古工作者已发掘清理出大城西墙的排水道口,它东西长43 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巨石垒砌而成,水口分上中下3层,每层有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而人却不能通过。这样既能排水又能御敌,实为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仅见。现已在排水道口周围建起院墙,加以保护。 城的内部结构:齐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宫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台基,当地传称“桓公台”,是齐国的宫室建筑台基,现存高14米,地下夯土台基呈长方形,南北86米,东西70米。在“桓公台”周围又钻探出大片夯土台基,估计是当时的宫殿遗址。这片遗址几乎占了小城的一半面积,在此出土了方形铺地花纹砖、屋脊花纹砖和瓦当。在小城南部(今安和村地)是手工业区,发现有铸币“齐法化”遗址1处、冶铁遗址2处、炼铜作坊遗址1处。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区,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布于此,现已在大城内发现冶铁遗址4处、炼铜遗址1处、铸币遗址1处、制骨遗址4处,是当时齐国最主要的手工业区。在大城的地面上,还存有多处建筑台基,是当年齐王建筑的离宫别墅,主要有“雪宫台”、“梧台”、“遄台”。大城内有两处墓地,一处在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是当年齐国贵族的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葬20余座,在其中的5号墓周围,发现了大规模的殉马坑。另外在大城南(今刘家寨韶院村南)亦有1处墓地,是东周时期的墓葬。 故城内其他遗迹:在大城内还存有“韩信岭”、“孔子闻韶处”、“晏婴冢”、“稷下学宫”等遗址。“韩信岭”在大城东北部,传说是韩信至齐时筑宫于此。现存遗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层台阶。经钻探,文化层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堆积4~5层。并有居住、冶铁、炼铜、制骨等遗迹,是齐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关于稷下学宫建筑现已无存,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临淄县志》说稷门为齐城西南门;《齐乘》曰稷门为齐城西门,《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1946年曾在大城西墙外的邵家圈村挖得石碑一方,上书“稷下”,后碑无下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