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ew literature"
“新文学”
1.
Under this kind of cultural background,Russian literature also takes on a new trend: with serious literature losing its dominance,"New literature" comes onto stage and occupies a place on the colorful stage of mass culture.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俄罗斯文学也呈现出一种新态势:严肃文学边缘化,“新文学”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在大众文化的五彩缤纷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2.
In the late 1950s , the name of "Modern Literature" took the place of "New Literature".
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命名。
2)  new literature
新文学
1.
Phas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Literature Publication during "the Second Decade";
“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出版的阶段性特征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Ailing’s Creation of Works and New Literature;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之关系
3.
Indigenous Tradition and Modern Appeal: New Literature Activities 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Earlier 1930s;
本土传统与现代诉求: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新文学活动
3)  New Litterateur
新文学者
1.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Xueheng School and New Litterateur in Poetic Philosophy——Taking Hu Xiansu and Hu Shi as Representatives;
“学衡派”与新文学者诗学理念异同论——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
4)  new outlook on literature
新文学观
1.
The new outlook on literature put forward by Li Dazhao is different from the viewpoints of literary revolution by Ch en Tu-hsiu(1879-1942) and Hu shi(1891-1962),two other leaders of China s New Culture Movement.
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
5)  new writer
新文学家
1.
At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May 4th new literature,many new writers main occupation is a teacher in new universities.
"五四"新文学发轫期,许多新文学家的主要职业是新式大学的教师。
6)  the new literature
新文学
1.
The long evolutio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had intrinsically provided new dynamics for the birth of the New Literature in the 1920s.
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本已孕育着通向现代的新文学的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使这一过程突然加快,形成飞跃。
2.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New Literature, Zhou Zuo-ren carefu lly studied what the New Literature was and would be ,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 ween the New Litera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中国新文学之初,周作人在考察新文学是什么、将是什么时,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3.
This thesis studies Xu Xu s work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expound and prove his views on the new literature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s.
本文以1930-40年代的中国文坛状况为背景,以徐訏的文学活动、心路历程及个体心性为参照,着力于论析徐訏的新文学观及其创作的独特品性,以揭示徐訏的新文学观和创作个性的形成动因及其文学史意义。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文学
文学
literature
    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又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沿革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先秦时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至两汉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至魏晋南北朝,才有人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文学和文章。即把这两个词都用来表示现代所说的文学,而将学术著作另外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至唐宋,由于强调文以载道,重道轻文,重又忽视文与学的区别。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都是作为一切学术的总称来使用的。在中国,文学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被确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的。
   在西方“文学”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泛指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思维的一切作品;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后者是18世纪之后始被确定和流行的。
    性质和特征 随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是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同其他社会精神现象之不同特点。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以形象和形象体系等具体可感的形式描绘人的灵魂,表现人的情感,把握现实生活。在把握生活的过程中,文学并不抛弃个别偶然的现象形态,而是通过集中、概括、提炼、凝缩,创造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同时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把自己褒贬、爱憎的态度,熔铸到形象之中去。因此,文学的内容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饱含着情感的、具有审美魅力的、能够给人以感染的;文学的形式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具有愉悦性的。文学形象首先作用于人的想象力,也作用于人的感受力、思考力和理解力。其次是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同其他艺术样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一系列相异之处。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样式,由其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性能所决定,其艺术形象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的形式。但是文学作品却不能用语言文字构成直接可视可闻可触的形象。同其他艺术相比,文学更多地诉之诸读者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才能的作家总是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之重新体验作家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思想感情,在观念中重建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的这种间接性、观念性、想象性,虽使它不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形象等那样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性和感性形态的鲜明性、确定性,但也有其他艺术所不及的优点。构造文学形象的语言文字是最“柔软”、最灵活、可塑性最强、使用最方便的一种多功能材料,它具有跨越时空、“穿透”一切有形或无形事物的能力。它既能描绘声音,也能描绘色彩;既可以激发痛苦,又可以抒发欢悦;既可以刻画千姿百态的形状,也可以表现千变万化的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把其他艺术的一切成分和所有手段都包含于自身之中,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
    体裁 文学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和种类。中国古代有所谓文、笔之分或诗、笔之分,即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中国现代美学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4种体裁。在西方美学中,也有人把文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还有人从内在性质上把文学分为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3大类。文学的不同体裁和种类之间虽有大体上的区别,却很难说有绝对界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