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萧军
1)  Xiao Jun
萧军
1.
On Xiao Jun’s Works Inheriting to Lu Xun’s Literary Thoughts in Yan’an;
萧军延安时期的创作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
2.
Xiao Jun s moral character and his cau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亮节清风铁骨坚——萧军的品格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2)  Xiaojun's fiction
萧军小说
3)  Xiɑojun
萧军(1907~1988)
4)  Lu Xun and Xiao Jun
鲁迅与萧军
5)  Reflections on Criticism of Xiaojun s Essays
萧军杂文批判反思
6)  Xiaoxiao
萧萧
1.
Unwilling to Curse——Comment on the Novel "Xiaoxiao";
舍不得诅咒——简评《萧萧》
2.
Women of Integral Personality in Turbulent Days:Taking Xiaoxiao and Lena Grove as Examples;
社会激烈变动时期完整人格的女人——以莉娜·格洛夫(Lena Grove)与萧萧为例
补充资料:萧军
萧军(1907~1988)

    中国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辽宁义县人。生于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卒于北京。18岁到吉林军阀部队当兵,后又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友人在吉林筹组抗日义勇军,事败,去哈尔滨,以三郎笔名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抗日活动。1932年与萧红结识相爱。1933年10月,与萧红所著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出版。1934年夏秘密逃出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东北,与萧红同去青岛。同年10月到上海。由于鲁迅的帮助和扶持,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作品较早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情景,成为他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江上》和《羊》。1936~1955年完成长篇小说《第三代》(1955年曾以《过去的年代》为名出版)。小说展现了自清末至九一八,东北从农村到城市的广阔的生活和各阶层的复杂斗争  ,显示一种史诗性的雄浑、沉毅和庄严。抗日战争开始后,辗转数地,1940年再次到延安从事鲁迅研究和文学教学、文艺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1947年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和主编《文化报》,1948年冬因《文化报》的宣传工作  ,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置。后去煤矿深入生活,创作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51年到北京从事文物研究和戏曲研究工作。1978年后,《文化报》事件得到平反,萧军重新活跃于文坛,陆续 有通俗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及《萧军近作》等作品出版。1980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