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感觉派运动
1)  school of new sensualism
新感觉派运动
2)  new feeling school
新感觉派
1.
Women Being at Loose Ends in Metropolis——on the image of women in New Feeling School novels;
都市中的“自我”迷失者——谈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
On Mu shiying s Novel Art as New Feeling School;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3.
An Alternative Reading of the Japanese New Feeling School
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另类解读
3)  Neo-Sensualism
新感觉派
1.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estern modernism spreaded its way into China,and influenced the writ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greatly,especially on Neo-Sensualism,represented by Liu Na ou,Shi Zhecun,Mu Shiying,rose from the end of 1920s to the early 1930s.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
Neo-sensualism,a modernist mode of writing showed up in Shanghai in 1930s,was a distinctive phenomenon then in Chinese literature.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新感觉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
Mu shiying is considered as the "giant of novels of neo-sensualism in China", for his novels are characteristic of lyrics.
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
4)  neo-sensationalism
新感觉派
1.
Japanese neo-sensationalism has effected on Chinese literature twice.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2.
Chinese Neo-sensationalism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and inherited from Japan Neosensulism.
中国新感觉派深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继起性。
5)  new sensation school
新感觉派
1.
the writers of Creation Organization and New Sensation School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Freud Theory.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文坛上,创造社和新感觉派的作家们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2.
I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from urban Shanghai, two styles (or phenomena) of novel writing constitute a comparison that we can observe today: first, the "New Sensation School" novels of the 1930 s;and second, the "Late Generation" novels of the 1990 s.
在二十世纪对于上海都市的书写中,有两个小说创作流派(或现象)形成了今昔对照的效果,这就是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和九十年代的“晚生代”小说。
6)  Neosensualist School
新感觉派
1.
Neosensualist school is an importance school in China s modernistic literature history.
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派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作为成员之一的刘呐鸥早于穆时英、施蜇存成为新感觉派作家,在写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刘呐鸥的都市书写,提供了切合都市文化的书写姿态,也为现代中国都市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2.
Neosensualist school in the 1930 s and 1940 s is a real sense of urb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都市文学作品。
补充资料:虔诚派运动
      11~17世纪印度教改革运动。因宣传改革的思想家主张通过对神的绝对虔诚和无限崇信而获解脱,故称"虔诚派"。此派的宗教理论最初起源于南印度。在11世纪以前泰米尔出现了两个由民间诗人或僧侣组成的团体:一个是信奉湿婆的那衍纳尔;另一个是信奉毗湿奴的阿耳伐尔。这两个团体中的行诵诗人大力鼓吹通过对神的信爱可以在现世或来生中获得解脱。11世纪,南印度思想家罗摩奴阇将这种学说系统化,并把它传入北印度。14世纪,罗摩难陀继承罗摩奴阇的学说,用印地语在北印度各地广泛传播。虔诚派著名领袖有尼跋迦、摩陀婆、伐拉巴、伽比尔、查伊塔尼亚、达度、苏达拉·达斯、杜尔西·达斯和杜加罗摩等。他们用各种方言和民间俗语翻译了大量的梵文古典著作,写出众多的通俗诗歌和祈祷文式的故事集,例如杜尔西达斯用印地语写作了《罗摩功行录》,被称为"北印度的圣节"。虔诚派的思想在下层群众中间广为流传。
  
  印度教虔诚派运动是在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冲击下出现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流派很多,学说各有差异。总的说来,虔诚派思想家反对印度教的众神说,主张崇拜唯一的至高之神。在哲学上曾提出吠檀多有限不二论、二元论、二不二论、清净不二论(见吠檀多派)等。他们一般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制度,宣传人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在神面前一律平等,人的才能和品德要比教籍和种姓更为重要;批判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和繁琐的祭祀仪式,宣扬只要对神绝对忠诚和崇信,不进行祭祀仪式也可获得解脱。他们还反对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相对立,号召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兄弟情谊中团结起来。
  
  虔诚派运动实质上是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社会平等的群众运动。其思想代表了中世纪印度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虔诚派思想家并不号召人们以积极的斗争方式反对现存的制度,而主张以虔诚信仰和道德修身的消极方式来改造社会,因而又带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