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三标一体”质量管理
1.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ommon mistakes in marking documents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of ISO:2000(QMS),ISO14001:1996(EMS) and ISO28001-2001(OHSAS),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inciples of and requirements for marking ISO documents,introduces some detailed method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presents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document marking.
通过分析高校“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识常见错误,阐述了体系文件标识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列举了不同层次体系文件的具体标识方法,提供了标识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对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高校和其他组织的文件标识工作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  three
1.
This paper has observed the significance of Laozi s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dynamic process of east and west thinking development,and propos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one,two and three is circularly progressive,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separation of the origin,the separ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s.
从中、西方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考察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意义,认为:道与一、二、三的关系是一种循环递进的关系,对这种循环递进的区分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的区分是本源的区分,次级的区分是哲学的区分,深层次的区分是美学的区分。
2.
The Japanese have long favoured odd numbers and especially like to use "three" to describe things.
日本民族钟情于奇数,尤其喜欢利用奇数“三”表达种种事物,“三”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社会文化伴随意义值得研究。
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features of the number “three”.
讨论数词“三”的产生及其特点。
3)  three
“三”
1.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he word number "three" are made about Ihe same i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culture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比较分析数目词“三”在东西方各民族文化中的共同涵义及特点。
4)  triple absorption
三转三吸
1.
Explanation of triple absorption process for sulphuric acid production from off-gas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sulphur dioxide;
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三转三吸制酸工艺几点析疑
5)  triazinetrione
三嗪三酮
6)  3-3-4
“三三四”
1.
Application of "3-3-4" Drug Maintenance Examination Method;
“三三四”药品养护检查方法的应用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质量管理
      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包括质量调查,确定产品质量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信息反馈等各项工作。
  
  质量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于:①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③减少废品和不良品损失,降低生产成本;④组织质量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QI)、统计质量控制(SQC)和全面质量管理(TQC)三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初期,在美国F.W.泰罗(1856~1915)的"科学管理"理论和制度中提出把质量检验作为一种专门工序,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检验的产生,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促进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它的主要缺点是实行"事后把关",不能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1924年,美国 W. A.休哈特(1891~1972)主张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并系统提出控制和预防质量缺陷的概念。但他的理论和方法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40年代初,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企业转产军需品,但因事先无法预防缺陷,不能保证军需物资质量和如期交货。美国军政部门组织休哈特、H.E.道奇、H.G.罗米格、G.D.爱德华兹等专家,于1941~1942年制订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强制军工企业执行,取得显著成效;随后,其他行业也相继引用,并推广到欧、亚许多国家,统计质量控制从此风行一时。它主要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控制质量,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但它过分强调统计工具,忽视组织管理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50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推动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因素:①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②产品质量产生、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研究质量问题;③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引进了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发动工人搞好质量管理;④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必须对其产品作出质量保证。60年代初,美国A.V.费根鲍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认为在依靠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对设计、制造、生产准备以及产品使用等所有环节都进行质量管理;公司全体人员都要加强质量概念,承担质量管理的责任。
  
  中国工业企业于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