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为艺术
1)  for art
为艺术
2)  Performance Art
行为艺术
1.
Performance or Art: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a "Performance Art";
行为还是艺术:文化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
2.
As a new art form, performance art brings the deepness of self-reflection for the audience wherewith its strong visual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Ancient form of acupuncture evil of the age.
为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针砭时弊的喻世效用带给观者反思自我的深度空间,近年来正日渐被世人关注:行为艺术本身具有独特的现场体验性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艺术的发展走向。
3.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 starts from the“85 New Tide”in the 1980s.
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
3)  behavior art
行为艺术
1.
Criticism on behavior art of post-modernism and its remark;
对后现代“行为艺术”及其话语的批评——兼与朱青生博士商榷
2.
Behavior art spreads to China from the West, not only widened the Chinese artist\'s field of vision, moreover has developed the artistic creation space greatly.
为艺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仅开阔了中国艺术家的眼界,而且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创作空间。
4)  action art
行为艺术
1.
But when the action art showing is fixed in photograph or imagery by a cameraman,it is a designing expressive format and a works of copyright,which is protected by the copyright law base on the fixed form.
为艺术展示本身不是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一种独立的作品,但是当行为艺术展示被摄影、摄像等方式固定下来后,其就是一种思想构想的表达形式,构成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根据其固定下来后的形式,受著作权法保护。
2.
College students action art has developed swiftly and violently in recent years,which adds vigor to the Street Culture and meanwhile causes all educators to think.
近年来,大学生行为艺术成迅猛发展之势,给街头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的同时,也给广大教育者以思考。
3.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carrier and intermedium in the course of concept promulgation of action artt,it emphasizes tha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action art,a good concept should be first built up.
为艺术是以观念为外形,集思想、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艺术创造活动。
5)  what is art
何为艺术
1.
Yet this trend does not mean that art has no more difference from life;but means the transition of the means by which to question art,from the traditional focus on "what is art" to the contemporary focus on "when is.
这种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从传统的"何为艺术"的追问方式,转向当代的"何时为艺术"的追问方式。
6)  behavioral art
行为艺术
1.
A number of behavioral artists in China consider extreme behaviors as art, such as eating human beings, letting one s own blood out, scraping one s skins off, fiddling with corpses, cruelly injuring animals, etc.
中国一些“行为艺术家”以艺术创新的名义 ,将食人肉、放血、割皮、摆玩尸体、残害动物等极端行为称之为艺术
补充资料:"为艺术"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新文学运动初期,各种文艺社团纷纷成立,其中有些团体受到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法国戈蒂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或提倡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
  
  1921年 7月成立的创造社,在前期文学活动中崇尚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其发起人郁达夫在1922年8月1日出版的《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译载被视为唯美主义宣言的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另一发起人成仿吾则在1923年5月20日出版的《创造周报》第2号上发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的表示。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成立的沉钟社前身),也被称作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团体,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漠、陈翔鹤等。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弥洒社则被称为继创造社崛起的"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主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等,他们的《弥洒》月刊以"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相标榜,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此外,影响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其中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都是被称为"新月派"的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形式的完美,有"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之称。"新月派"诗人还有朱湘、陈梦家等人,都对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发展有过影响。1925年 2月出版小说《玉君》的杨振声,在《玉君》自序中有"小说家也如艺术家,想把天然艺术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与意志去补天然之缺陷"的话,这种看法颇迹近于法国戈蒂埃所谓的"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与唯美主义原是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开始趋向没落时期所反映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五四”时代所出现的"为艺术"的文学这一现象,情况比较复杂:五四运动中接受西方这一文艺思潮影响的一些新文学作家,是以"为艺术而艺术"作为思想武器向主张"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的,带有摧毁旧传统的反抗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品也大都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属于"新月派"的诗人闻一多,早期诗歌也充满了反帝爱国思想。持有这种主张的各种社团的政治立场并不一致,其中许多作家后来文风转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纷纷投向革命。到20年代末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后,继续坚持"为艺术"的文学的作家,由于脱离现实生活的斗争,所起的影响就带有消极性质了;但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刻意求新,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还是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有的作家始终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的倾向,如新月社于1928年 3月在上海办的《新月》月刊创刊号上《〈新月〉的态度》一文,虽倡言"创造的理想主义",也声称"我们不敢附合唯美与颓废",而以"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相标榜,实际上是以此抵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此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在作家和读者中都日见缩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